熊建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形成能力、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重要天地。理想的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是助力学生快速前进的加油站,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和独特个性的舞台。观念决定方向,策略决定效果。唯有更新观念,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才能引领学生茁壮成长与健康发展。
一、教师观:生命牧者,服务于学
教师是生命的牧者,并不是拉着学生前行的纤夫。学生当然需要教师的帮扶,但这种帮扶不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起着辅助作用。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发和引导,如同点燃火把、鼓劲加油,并非“灌满一壶水”。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处处教”,而是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释放大脑潜能、绽放个性光彩的舞台。
教师的职责如同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让他们尽情品尝知识的甘露、智慧的琼浆;暴风雨来了,教师带他们找地方躲避。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勤于实践,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自开放的课堂。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发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生机勃勃、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群情激奋的学堂。教师的最高境界,是隐去自我,不见自我,亮出学生,锻炼学生,成就学生。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更不是“灌”,而是组织学生“学”,指导学生“学”,激励学生“学”,成全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优化学生“学”。
二、学生观:以生为本,以学为主
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继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学生参与学习的起点不是零,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思维、学习、创新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无限的潜能,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教学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生本身,学生远比电脑、高科技手段重要得多。课堂上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以生为本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看成人,就是对学生要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按照这样的理解,教育的使命就是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就原理来说,以生为本就是以生命为本;就操作来说,以生为本就是以学为本。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以生为本,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课堂上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三、教学观:还学于生,化教为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展示思考、习练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舞台。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成长、生活的天堂、生成的绽放、生态的乐园和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兴致勃勃、激情飞扬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学的能量所在。
教学的本质是学,化教为学,还学于生。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贵在激励、唤醒、引导,而不是教。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无限制地占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失去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讲师,不能把自己知道的一切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专心听讲,让学生置身事外,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出现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观点,否则,学生就不去思考,最终便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他们都愿意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只要学生投身学习,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旁观者,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的责任贵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越俎代庖;贵在引导学生潜心学习,静心思索,大胆探究,乐于听说读写思算,而不是尽情地讲解和一味地灌输。要知道知识和智慧不是东西,教学也不是传递东西,知识和智慧要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信息后自己独立消化、内化、升华才能建构起来。
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学生才有可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鼓励他们向着目标奋斗。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或鼓励加油,或指点迷津,或矫正航向,让他们自由邀翔,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问题就是“学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和“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练”的问题,一句话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问题,贵在把教法转化成学法,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
四、内容观:授之以法,学会学习
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究,自觉投身到教学活动之中,乐于听说读写思算以及操练。有了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习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养成了主动求学的习惯,就具有了滴水穿石之功。
教师重要的职责就是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教师要注意传授听说读写思算、观察、采访、调查、考察,以及视听学习、网上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轻松有效。传授知识是次要的,培养能力是首要的,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操作、实验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习惯,逐渐形成自学能力,让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
五、教法观:激活潜能,以导促学
教师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努力践行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第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第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第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第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第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第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唯有全面解放,没有束缚,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练就出色的本领。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有一棵树,并想到了两个道理:第一,树木是自己生长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选一个地方,帮助它长根,我们不能钻进到树木中来干预和代替它的生长;第二,我们的培育,最基本的施肥和浇水,是对根部来作用的,而不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我们的教育教学现在越来越像是对着叶子浇水施肥,比如说,我们一般都是抓知识点和抓题目,而不是抓与学习者的生命活动相联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同时,要坚信:尽管每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都不同,生长的高度、幅度也千差万别,但不论什么树,最后都能充分生长,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树林。”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成就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责任,就是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教师若能如此,真是善莫大焉!
无论哪个教学环节,教师的“导”不可或缺,而且作用重大。教师适时适度适宜的“顺学而导”重在导读、导思、导法、导议、导记、导练,促使学生成长。教师“怎样导”?一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和经验,贴近最近发展区;二是关注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三是帮助梳理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整理和建构知识的助学工具;四是促进深入阅读思考,引发积极探究;五是引导迁移运用,强化学以致用。
六、模式观:先学后教,当堂习练
有人说,生源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模式;模式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生源。所以要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余文森说:“教学很简单的,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的教师帮帮忙,点拨一下,没有那么多的艺术性。现在的优质课、公开课、名师课堂,太多讲究精心的设计,过于追求华丽的东西,结果是中看不中用。”“学生看不懂,再学一学,实在学不懂的,问问同学,大家都不懂的,教师来讲,当然,教师的讲是启发性的讲,而不是直接的灌输。总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课堂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其核心是变革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要优化模式,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当堂习练”,把“学”置于课堂的中心。
何谓“先学后教,当堂习练”?“先学”就是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保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后教”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交流、展示、讲解、评价。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点讲、点拨、点化。“当堂习练”就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练习实践,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化知为能。其实,教学环节很简单,就是学、教、练。“学”——预学、自学;“教”——学生教学生,教师教学生(即合作、互动、互助、展示、评价);“练”——练习、考试、实验。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