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深化策略探微

2015-09-10 07:22王建平虞美燕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教研活动

王建平 虞美燕

为推进区域校本教研制度创新计划,浙江省温岭市教研教科室遵循“专业引领,和谐共进”的原则,结合区域位置,将初级中学(完中)、小学各划分为若个(现为10个)教研共同体。教研共同体设区长学校1所,副区长学校1~2所,区长学校校长为教研区区长,副区长学校校长为教研区副区长。区长负责周期内教研区的教学研究活动,副区长协助区长做好工作。以现状诊断为基础,以有效教学为目标,重点围绕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等方面,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分别策划并实施学科主题教研、教研组主题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与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此背景下,网络教研活动以其良好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提供了更多层面上的专家支援、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对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学校的校本教研、教师的自主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透视盘点:问诊教研现状——网络教研需深化

近两年来,各教研区找准工作点,积极发挥各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多元网络教研活动,达到教师共享智慧,学生共享资源的目的,促进了各教研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纵观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以上种种活动,总是有所困扰,归因何在?先梳理几种现象再思考。

(一)网络教研主题随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教研区网络教研中教师间的互动尚处在浅度和中度层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教研区举办网络教研活动没有通过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课改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本教研区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教研活动主题。同时,研究的主题和组织的活动并不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系列化。

(二)网络教研方式单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反思过去的教研共同体所组织的网络教研工作,可以明显地看到,网络教研工作方式单一,活动变得形式化、表面化,没有注重活动的实质与内涵。这些现象,是有效教研理念淡薄和有效教研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的集中体现。

(三)行为跟进意识淡化

把新的教学观念具体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的根本变革。但观念的更新并不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并非易事,需要连续不断的指导行为的跟进和教师自身实践行为的跟进。然而,网络研训活动中虽能找到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所在,但没有挖掘问题根源,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教师跟进行为淡化。

二、直面破壁:设置教研保障——多措并举促深化

针对所存在的以上问题,思考和琢磨“怎样的策划组织才能够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新河小学、太平小学、高桥小学等9所学校组成的小学第三教研区为例,谈谈深化网络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本教研区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化、优质化的策略。

(一)丰富主题内涵,构建教研新视角

网络教研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从教师的内在需求来考虑,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项活动。因此教研区举办网络教研必须通过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课堂课改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教研活动主题,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问题性、现实性和民意性,也赋予教师更多话语权。

1.教研主题草根化

在共同体成立小学第三教研区教研大组,每门学科各设立一名教研大组组长和副组长,以及6~8名组员。共同体各学校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要求一线教师记录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独到见解等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现象,提出“我想挂牌的问题”。随后,教研大组成员确定最真实、切口最小、可操作性最强的问题为“挂牌问题”。

例如,2014年上半年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中围绕“拿到一篇课文,如何确定和选择该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展开讨论。确定小学语文网络教研研究主题为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研究。并进一步在网络上分解思考:“某一篇特定课文语言学习内容有哪些?重点应学习什么?为什么选择和确定以此为重点?某一篇特定课文语言学习内容的学习层次该定位为什么?是理解、积累还是运用?确定和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某一篇特定课文语言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该是什么?是听、说、读还是写?确定和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首先,发动组员围绕研讨主题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然后在通读的基础上,布置小板块深入研读,最后结合课例展示进行观点报告。在这个过程中,组内每位教师在反复研读、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勇于亮出心中的假设,将内隐的经验与想法完全展现出来。

2.教研主题持续化

同时,我们认识到一次活动能给予老师的影响是有限的。而要实现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成功网络教研活动的策划就是要善于使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在一起。

为此,每学年初教研大组成员会议上,商讨教研主题系列化研究活动。教研大组成员吸收各校“挂牌问题”,确定学期教研大主题,并分解成互相联系的小活动主题,形成教研主题研究序列,明确了教研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并细化到每次主题教研活动中。如以下是美术组2013学年的网络教研系列主题。学年主题是构建智慧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第一次教研主题是导学定向,点燃智慧,感受美;第二次是自主探究,生成智慧,认知美;第三次是有效提问,共享智慧,探究美;第四次是多元评价,提升智慧,创造美;第五次是总结提升,发展智慧,享受美。

(二)优化教研形式,丰满教研新体验

人的发展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需要对话与合作。教师知识的深化、协作建构是促进他们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教研区网络教研活动应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有所贡献,有所收获。

1.聚焦关键问题的微课研究

微课研究是对某个重点或难点进行教学的研究,以短、小、精、悍的特点,被大家所接受,并日益走进课堂,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教研模式。我们微课研究聚焦课堂某个小问题层层剖析,各学科围绕着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设计,力求用最经济的时间使效果最大化。如数学教师针对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相对薄弱的现状,将一至六年级“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微课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微视频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微课研究把握了知识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力求探索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感受到了“微”课程释放出大能量的同时,也对微课有了更深入的感悟。随后是一段分享智慧的美丽历程,由教研大组组长借助网络与Transana平台等相关技术,按照研讨主题,组织教师围绕事先录制好的微课进行分析与交流。这种教研组织形式的专业性、针对性、案例性、交互性都极大地丰富了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

2.网上网下互动的课例研究

教研区共同体每学期都要开展一两次大型的观课活动。为方便老师们及时参与评课,推出了利用微信群实现即时评课的专题研讨模式。如2014年10月,由新河小学承担的第三教研区数学教研会就采用了微信群进行课堂的即时评课。听课教师边听课,边通过微信群记录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片断,品味他人独特的教学见解和智慧,取长补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这种“原生态”的评论及时而真实地反应了课堂的现状,而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即时生成观点也得以展现。这种教研方式所具有的极强的交流性和及时性,能够起到传统教研难以起到的特殊作用,往往会生成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用以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同时,网络教研的关键在于促进教师群体分享教学经验和智慧,把那些散落在教师个体中零星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汇聚成为群体共同享有的专业知识资源。为此,我们每次都对课例录像,专人记录业务活动所形成的文字,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资源传播,形成有共同体特点的校本教研资料库,而后再以这些真实材料作为反思和研究实践过程的资源,从中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使学校真正成为创造知识的场所。

3.分享集体智慧的专题研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找准当前大多数教师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也是网络教研的基本形式。论坛活动由各学科教研大组成员负责组织管理,负责收集整理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和困惑,把共性问题置顶于“教师专题论坛”栏目,借助专题论坛这个平台,教师的教学困惑在合作、互补中得以迅速解决,闪现着集体智慧的火花,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

例如,在专题论坛“学生计算准确率低的问题”中,由教研大组成员作为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教师回复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负责人对于大家讨论形成的结果进行概括,逐步形成全体人员对于教研主题的共同认识:使枯燥的计算生活化,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搞小型竞赛等。教师把这些好的做法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们在主题研讨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思辨、反思中不断提高,极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和共同成长。

(三)跟进后续行为,催生教研新天地

教师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师教研的目的。也就是说,研究不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开始,是新一轮的循环。

1.持续跟进的再反思

教研共同体网络教研提倡注重问题解决的反思。为了提高反思效果,教研共同体在反思方式上提倡专题反思。专题反思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的、持续的、系统的反思,从而形成对该专题较为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有效方法,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如前不久共同体内四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共同听取了三位教师关于阅读教学领域的课堂教学,课后大家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评课,参加活动的教师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讨。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教研大组组长组织参加活动教师按照规定时间在“共同体语文学科微信群”中继续评课、交流,参加活动的教师进行认真的思考,信息不断上传,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特色,也客观地提出批评与建议。最后,由教研大组组长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讨了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此类课后网络评课反思活动,授课者在网上认真反思,听课者整理听课记录并经过缜密思考在网上共同切磋、共同分享,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与授课教师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这样就可以扩大常规教研的领域,更好地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交流、碰撞、互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2.持续跟进的再实践

实践表明,围绕教研、实践、再教研、再实践,保持同伴教研活动组织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的机制是有效的。同时,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参与者开展后续实践。在设计教研活动过程时,教研共同体明确相关人员的后续任务,要求其制订可操作的计划,将网络研究主题与内容在本校的校本教研和教研组活动中,多层面、多角度、多视域地与同伴展开互动交流,深入研讨,从而引发思维碰撞,或分享共识成果。

此外,教研区教师在职教师700多位,大家各有所长,而这些都是可供合作利用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师教学后续行为跟进所用?我们想到了开设“专科门诊”,发挥教师各自优势,聚焦网络教研主题,展开同事互诊,分享策略型经验,实现共同进步。这样,教师的教学实践既有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跟进,也有经验层面的可操作的行为跟进。比如,新河小学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李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围绕“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内容选择和确定主题”精心设计的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是焦虑。而恰巧,同级段的骨干教师陈老师刚要完成此内容的教学。于是,李老师就来到了陈老师的课堂上聆听。课后,两位教师一起分析比较两种教法,找出问题所在。此后,两位老师经常相互进入对方课堂,一方示范,一方模仿;一方上课,一方诊治。这样,时时关注、审视、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保持对先进理念的敏感度,保持与自身的专业对话,从而引领自我不断发展。经过几轮的互诊,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逐渐提高。

善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常以伏地实践而进阶。近两年来,全力探寻第三教研区共同体网络教研的深化策略,对区域的教师培训、学校的校本教研、教师的自主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明显的促进作用。主题精心选择、活动形式多元开展及后续活动持续跟进,让整个研究的时限变长,使网络教研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宽度,拓宽了教学探讨的思路,从而让网络教研真正成为推进新课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持力量,化为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网络教研深化的研究,使其真正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阵地,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浙江温岭市锦园小学)

猜你喜欢
共同体教研活动
“六小”活动
爱的共同体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共同体的战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