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课相衔接。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近几年的课程培训中,参训教师系统地了解了如何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从而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当今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相比之下固定的课本材料就显得过时和陈旧。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中也需注入时事教育,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一、更新观念,关注时事热点
1.课程性质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性质已决定了它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上也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中提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课标》中还提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应用时事资源将丰富课堂教学,使之更有效。
3.学生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与电视、网络接触较多,因此尽管还是小学生,但他们的见识比以前多很多,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一门德育取向的课程,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4.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不仅限于课本和自己的周边生活。不断扩展的生活视野和不断缩小的世界,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当代学生成长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越来越关心国家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由于信息传播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他们获得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有效选择,活用时事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每天发生的那么多大事、要事、小事、琐事,哪些时事热点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果呢?应该选取怎样的热点材料呢?这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事热点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时事热点应该是贴合教材的,时事热点应该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所谓的“三贴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时事教育是品德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发挥时事教育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的“效应”作用,提高品德课程的方向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