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评估研究

2015-09-10 07:22倪丹梅方淦李乐
考试周刊 2015年15期

倪丹梅 方淦 李乐

摘 要: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生源概况描述的基础上,对其选择专业时的动机及入学后的专业满意度的评价进行调查,评估并分析其在自主选拔测试、高考统考、本科学习、毕业去向四阶段的质量状况。一方面观测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与普通统招生源质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描述自主选拔生源个体特征和专业偏好,统计选择报考时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活动,分析自主选拔录取机制具体存在的不足和可能的原因,得出相关分析结果,为完善高校自主选拔制度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 自主选拔录取 生源质量评估 五届生源

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实施已有十余年,作为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自主选拔录取制度弥补了仅以高考分数定结果的片面性,为具备学科特长和技能优势的考生开辟了另一条进入理想高校学习的路径。自主选拔录取的目的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实证检验,而对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调查与评估是关键,生源质量越高表明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有效性越好。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南京农业大学近五年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考察,对比自主选拔生源质量与普通统招生源质量或专业平均、校平均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观测历届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动态变化状况,最终得出有效结论。

一、自主选拔录取生源概况

本文选取生源省份和户籍类型两个指标考察录取生源的个体特征,选取填报专业类别考察生源的专业偏好。生源省份和户籍类型可以反映南京农业大学的自主招生在各省城乡的填报情况,专业类别能充分展现自主选拔学生对南京农业大学各类专业的偏好程度。

(一)自主选拔录取考生个体特征。

从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不对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及既定的录取方案差异,导致省内考生竞争优势强,前期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以省内为主。2012年之后由于录取政策的调整及招生宣传的扩大,加上国家提倡扩大招收农村生源考生政策的引导,近五年,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总数呈增长态势,生源省份分布趋向均衡,城镇户籍人数比例不断下降。从生源省份分布和城乡分布看,以往江苏生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正逐步消失,山东、安徽等省份生源数目迅速增多;城镇户籍学生比例逐渐减少,五年之中农村户籍学生占比从1/5提升至1/3。

(二)自主选拔录取考生专业偏好。

数据显示,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考生整体偏好的专业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学科。金融学是历届自主选拔录取考生选择比例最高的专业,且比例逐年提升至40%左右,农学、理学等学科选择人数比例偏少且波动较大。考生选择金融的原因是多样的,部分考生是基于对专业的兴趣,部分考生认为其就业形势较好,也有考生盲目追求高分热门专业。农业院校应该大力宣传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真正挖掘出一批对特色专业及涉农专业具有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的学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学校学习,为创建一流农业大学选拔更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在实际招生中,如果考生仅仅将获得自主选拔资格当成跨入高校的捷径,当做能顺利录取高分专业的跳板,而不是对出于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和爱好,则和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初衷相悖。

(三)考生选择专业的动因分析。

了解考生在自主选拔阶段填报专业时的认知程度、心理活动、填报专业的动机等能直观反映出考生对专业的偏好是否基于兴趣和爱好。在描述自主选拔生源个体特征和专业偏好,统计填报专业时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在校的2010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信息搜集,主要包括自主选拔时的状态、参加自主选拔填报专业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填报原因、进入本科学习后对所填报专业的满意程度及原因。

自主选拔录取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有效补充应当选拔具备学科特长或技能突出的人才,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更加希望能招收具备科研兴趣和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入校培养,参与自主选拔测试的理想生源应当是基于对该专业有浓烈兴趣及学科特长而报考的。但从实际看,自主选拔生源在选择意向专业时超过1/4的学生是根据家长的意见而选择的,由此可见,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受现实因素影响较大,家长的干预可能会改变考生最初的选择。因此在自主选拔录取报考阶段,要鼓励生源基于兴趣爱好进行学校的选择和专业的填报,注重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积累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调查学生入校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发现,67.7%生源对所选专业满意;25%生源表示一般7.6%生源表示不满意。这说明有部分考生在自主选拔录取报考阶段,志愿填报和个人兴趣结合度不高,导致进校后,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与当初选拔的初衷相悖。

二、生源质量的四阶段评估

从时间序列层面对比自主录取学生和普通统招学生不仅符合一般逻辑,而且能更加清晰地揭示学生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具体划分为自主选拔阶段、高考统考阶段、本科学习阶段和毕业去向阶段。将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作为实验组,同届普通招考生源作为对照组,进行总体分析。研究过程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总体样本进行特征描述和对比分析。在高考统考和本科学习阶段,都以成绩作为生源质量的判断依据,其中高考生源与同省入校普通生源进行对比,进校后和同专业内普通生源进行对比,包括生源总数、生源省份、户籍类型、录取专业、投档成绩与专业录取线、GPA与专业平均GPA,校级奖项获得次数、毕业去向及保送读研情况等,通过这些数据,观测南京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与普通统招生源质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期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参考性建议。

(一)自主选拔测试阶段。

对2010级至2013级共计288位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1%的学生参与自主选拔测试的考生学习成绩突出,获得省级竞赛奖项的学生占24.7%,文体特长生占16%,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学生仅2.4%。参加南京农业自主选拔测试的生源总体在高中阶段成绩表现突出,但是拔尖人才不多,生源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考文化统考阶段。

根据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方案的规定,拟录取考生高考达到本省重点批次控制线(即本一本分数线),即可进入签约的相关专业学习。2009—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高考分数与普通考生录取分数相比,变化较大。大多数自主选拔进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是低于学校的投档分数线的。结合考生所录取的专业,大部分考生的专业录取分数低于普通录取考生,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成功地为这批学生建立了入校的捷径,让其以低于普通考生的分数顺利进入意向专业学习。

(三)本科在校阶段。

1.专业学习

GPA指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校学生专业方面学习状况,GPA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专业知识积累,因此低于平均GPA的学生其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自主选拔阶段,选拔的生源相对优异,经过在高考统考和本科学习阶段,自主选拔的生源质量有下滑趋势。从表中看出,2013级生源近2/3的高考成绩低于专业录取线,超过1/2的GPA低于专业平均GPA,说明自主选拔录取生源的专业潜能不高,学科特长不明显,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综合能力

学习成绩是衡量生源质量的一个方面,综合能力是衡量生源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简单将考试成绩和校级奖励获得次数作为生源质量评价的两类指标。在此次调查中,通过校级奖项的获得次数作为考察生源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级和2010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人均获得校级奖项的次数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数据表明,大部分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综合能力较强,在校表现突出,各方面能力较强,普遍高于普通学生。

(四)毕业去向阶段。

从2009—2013年毕业生去向中可以看出,2009级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升学率大大高于普通学生;2010级自主选拔考生为应届毕业生,目前保研比例基本与普通学生持平。实践证明,这批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具有科研能力。由于2011—2013年考生仍在本科学习中,样本数量偏少,还需继续跟踪调查。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2009级至2013级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自主选拔生源数量增多,地区分布均匀,农村比例生源比例加大,实际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为学校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该部分考生进校后,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乐于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学术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各项数据发现,学校的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成为部分生源进入“211”高校学习的一条捷径,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进校后的学习与普通学生相比不占优势,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偏科严重,整体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需要加大对该批学生入校后的跟踪评价与人才培养力度。

三、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一)扩大招生范围,提高生源报考质量。

加大自主招生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学校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和毕业前景的宣传。为增强自主选拔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可结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的建设,将自主选拔考生生源的物色和吸引工作与中学阶段的培养结合起来,并适当向高一、高二年级前移。自主招生制度对我校生源冲击影响较大,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今后开展的自主招生,不能局限于高考分数的补充,而是制度上的创新,是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重要途径。自主招生不局限于选拔人,而是选拔出更适合大学培养,并且具有专业潜力的人,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自主招生不局限于招生关口,更是大学自主培养体系的重要体现。

(二)结合学校特色,遴选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纳入自主选拔录取。

要改变以往几乎所有专业参与自主招生选择的局面,对专业进行调整,明确必须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才能参与选拔,突出优势学科,平衡文理科结构,遴选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纳入自主选拔录取,实现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专业“宽泛”向“特色”方向的转变,凸显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为学校争取更多学农爱农的优质生源,使我校高素质人才选拔更具有针对性。

(三)创新选拔方式,完善综合评价择优选拔的方法和机制。

高考考察的内容可以弱化,对于专业的要求进行强化测试。取消笔试,面试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测试方案为主,在有条件省份,参考高考成绩、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进行评价录取,全方位考察考生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体系。选拔的方式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和考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选择。结合中学的推荐意见及考生所获奖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操作,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切实选拔出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四)建立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注重后期发展。

高校应建立自主选拔录取考生跟踪培养档案,对其在校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还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制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自主招生是学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如何吸引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也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双管齐下,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结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设置更多本硕博连读的相关专业,如果数量允许,则可以单独编班,选派优秀的导师进行指导,教学资源相对倾斜。

参考文献:

[1]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三种模式辨析[J].考试研究,2008,04:44-54.

[2]刘业炜.解读普通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J].考试与招生,2011,02:13-15.

[3]刘明利.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新生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40-42.

[4]郑润.优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途径与方法探析——基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生源质量的调查[J].文教资料,2010,15:160-163.

[5]方曼,张彦昭,李翰超.我国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4:85-87.

[6]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26-28.

[7]罗丽英.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应朝帅.高校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