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

2015-09-10 07:22满都那
考试周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

满都那

摘 要: 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这个学科感到枯燥、无味、惧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1.低年级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激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在中年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已不满足于应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他们已经能较多地参与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内容时,我设计由教师剪纸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只依靠课本提供的例图,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例图的内容也不够丰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动物、人体、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观察电脑中诸多的对称图形,把自己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对称图形太简单了。在见识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转相等的对称图形后,学生能较深刻地认识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3.高年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增趣。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一个著名数学教育思想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大量具体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个惊喜;老师给学生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猜你喜欢
整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