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新
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是有区别的,德育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品质发展现状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个体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初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虽不能看做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渠道,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初中思品是一门中考文化课,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初中思品课程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只有思品课堂“走心”,深入学生内心,才能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情感上、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提升,才能真正彰显思品课堂的德育功能。笔者就围绕部分课例谈谈思考。
一、精心选择教学素材,打造可信的德育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要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运用生活中的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这里所说的事实,就是教学素材。教学素材的选取是否恰当和能否有效利用,对教学德育目标能否实现至关重要。
如以2014年省评优课一等奖万倩老师《不同身份,不同责任》教学片段为例,万老师的教学设计以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将自己家庭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暑假期间儿子肺炎,当时丈夫已经去维护青奥会开幕式治安,处于一级备战状态,自己在外地暑期培训根本赶不回来,儿子情况十分严重。让学生思考:“此时,她丈夫该不该请假回家看护儿子?”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非常激烈,提出许多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争论中逐步达成共识,不同身份,要承担不同责任,有时当责任出现冲突后首先要承担对国家、集体的责任,等等。
教师使用了真实的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在教学中避免了师生都是旁观者的心态,思品课堂选择贴近师生的真实的教学素材更能打造可信的课堂,让学生融入其中。当事实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教育才显得可信,学生才会把这些道理内化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外化为自觉的实践,即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更能彰显思品课堂的德育功能。
二、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德育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架设在社会思想品德和学生思想品德之间的桥梁。教学手段没有吸引力,德育过程就没有生命力。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手段,在知识的获取方面效果不错,但很难实现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
如以八年级《了解我们的老师》教学片断为例,开课教师为突破解教师职业的特点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使用QQ在线,直接通过班级QQ群与家长连线,让家长谈谈他们眼中的教师职业。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在教学互动中真正全方位了解教师职业,油然而生对教师职业的肯定和对教师的尊重,既突破教学重点,又实现德育目标。创新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将掌握知识转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如果以传统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归纳教师职业特点,体会教师工作的繁忙和艰辛,对学生很难有吸引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那么,如何实现课堂德育目标?
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适时地创新性地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令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知识认知升华到情感提升,更好地发挥思品课堂的德育功能。
三、投入真实情感,渲染德育氛围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知处于动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情感力量的运动,创造道德。思品课堂师生情感交往的过程是德育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不能感动自己,那么怎能感动学生?更别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如教学《不同身份,不同责任》时,万老师设计了感悟责任的活动环节,“我想对您说:……”,对象可以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清洁工等。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知道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学会理解他人,树立责任感。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万老师自己配乐朗诵了一段自己写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和儿子对丈夫作为一名军人职责的理解,真情融入,全场气氛凝重,师生都沉浸其中,现场有学生在抹眼泪,有教师在抹眼泪。老师营造了很好的德育氛围,接下来学生的表述不仅是在感悟不同身份的不同责任,许多学生更是表达出对父母、老师、同学承担责任的理解和感恩。有位学生边说边哭,感恩、责任已深入学生心灵,德育氛围已然形成,甚至超出教师的预设。
正是教师的真情实感感染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就是德育的最好契机,使有限的思品课堂时间发挥出无限的德育功能。
四、有效课堂评价,拓展德育空间
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它可以引发和调节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课堂评价,是师生间情感、观点的沟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和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課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是教师采用的有利手段。思品课堂作为德育课程,课堂更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的课堂评价一方面起到引导、纠正学生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的存在感。
以《孝敬父母长辈》课堂教学片断为例,课堂上有一个环节,笔者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点滴事例。有一位学生说:“我很少见到自己的爸妈,在自己的记忆中他们基本不关心我,我从小就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此时课堂立刻安静下来,原来班级中有好几个留守儿童,他们与自己父母每年都只见几回,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鲜有体会。面对此情此景,笔者说道:“看来这位同学都很能干,没有父母在身边,还要照顾爷爷奶奶,真棒,我们一起用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全班热烈鼓掌,笔者提问这位同学:“那你知道你父母为什么要外出打工?他们不想和自己的父母、孩子一起生活吗?”这位学生想了想,回答:“他们想多挣钱,想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他们也经常会打电话回家,问问家里情况和我的学习情况……”笔者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后说道:“的确,有些父母虽不能陪伴在子女身边,但他们时刻牵挂子女,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体会,从很多小事中就能感受到父母乃至长辈对我们的关爱。”
教师通过有效点评和引导,不仅实现了既定的德育目标,而且在课堂资源的生成中进一步拓展了德育空间,让学生的内心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尊重。
发挥思品课堂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正所谓“心动才会行动”,课堂“走心”,思想入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才能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思品课堂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