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红
1.让学生喜欢上自己
有位教育家曾说:“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句话告诉我们:“亲其师,信其道。”这意味着教师要有一种亲和力、一种感染力。学生喜欢老师了,自然就会爱听我们的课。老师要做到用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真诚爱学生,只有快乐、热情、专注地挥洒师爱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上我们的课。
语文教师应该达到基本的要求:有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形象,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较强的表达能力,工整漂亮的书写,自然的教态等。教学中,要有宽严适度的作风,不能失信于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这样让他们佩服并喜欢你,就有了他们喜欢你的课堂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名师们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平实,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一名师就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并加以适当的引导,给学生起笔名,然后激发学生有笔名想不想告诉给朋友、老师或家长,这样就让学生觉得作文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而是生活的需要,是非写不可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要让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重要。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后把学困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提醒他们:“你们是学困生”。这使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见课外补课不是辅导学困生的好办法。辅导学困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悄悄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及时表扬,使学困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聪明。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成绩也就提高。
3.让学生写好每一篇日记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日记实际变成周记,但我还是尽量做到一周两记。刚开始,他们并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只认为日记好难写,发愁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东西惨不忍睹,屡遭批判。好在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便把部分日记念给他们听,同时找来一些好的日记供他们参考,慢慢的,他们有所领悟,写出了较好的内容。其中周文的日记,写的文章有那么一点点灵气。他曾经写过一篇《看云》,受《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启发,但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符合儿童的心里,读来饶有趣味。为了鼓励孩子们写日记,我经常组织美文欣赏,有时我来念读,有时他们读。被选中的孩子,满脸的得意与荣耀,激励着其他孩子写好以后的每一篇。我还经常选出最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校或其他报纸杂志,在无形当中给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4.搞好每一次课堂提问
我经常为孩子们布置的一项作业是“课文预习表”,在这个表格中,有生字注音、词语抄写、读课文,还有“我读懂了”和“我不明白”两项内容,尤其是“我不明白”这一项,可让我获益匪浅。它不仅让我知道孩子们通过预习后有哪些不懂之处,还让我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让课堂充满浓郁的研讨气氛。
5.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是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不注重修辞格的多寡,而是要语言的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才能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有趣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6.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老师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自己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怎么会对阅读提起兴趣呢?学生最反对的是无休止地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好得多。
所以,能读会读懂的别讲,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所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将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7.注重讨论,倡导小组合作
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个人自读自悟无法完成时,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共同解疑,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进行必要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需要老师注重学生质疑,允许有“异样的声音”,对学生的发言,切忌一棍子打死,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让他们的思维创造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