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于课堂 创新出高效

2015-09-10 07:22赵慧
考试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言语文课堂

赵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科目,学好语文对学生终生发展起着极有利的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语文天地中尽情遨游,就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奋斗目标。然而,当下学生学习任务重,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精力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目光投向“创新”,以“新”增效。

在教学中,我尝试各种方法使课堂教学“风景独好”,究竟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呢?对此,我有如下想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个别对待学生

一节一节的语文课看似相对独立,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本的安排具有单元系统性,有其单元目标,整个初中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文本前,整体把握学期、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宏观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教学。比如:名著推荐阅读,初中阶段有六篇推荐篇目,若不统筹安排,靠几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学生则绝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制订学期计划时,我筹划将阅读名著贯穿整个学期中,并定期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学生讲解故事,这一举措目的在于:一是督促学生阅读名著;二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三是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时,如何设置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和运用何种语言方式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个性出发,有的放矢,“启发”之中实施创新思想,使学生学有所得。总之,实施教学时要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二、力求自出心裁,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课时的目标、教学重难点,每个环节都力求自出心裁,使学生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从一节课的导入开始实施创新,有些老师喜欢很简洁的直接导入,倒也省事、省时,但我总觉得一开始“吊人胃口”式的导入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起来势必事半功倍。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在教学时这样导入: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一切都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面对如此美景,不由得让人想起描绘月光的古代文人墨客。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将苏轼的有关诗句串联起来,描述他的概况,同时点出文章的写作背景,信息量大,在揣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大增,比一比、赛一赛,谁最先知道是谁,谁最博学。在对照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效率极高,在积累信息的同时,答案的得出毫无疑问地让学生自信满满,带着这样积极的心态,学习文章显然是高效的。

另外,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直白,便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追求课堂提问的无痕化,换“直问”为“曲问”、“活问”,于无形中,在和学生交谈、质疑、辩论中,一步步引申问题、解决问题。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欣起了课堂的高潮。可见课堂上的发问是富有艺术性的。再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提问学生:你有理解词意和句意的困难吗?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想学的知识。学生很有可能提到“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一诗句。对于“沉塘坳”一词,引发学生对“沉”字的词性的探讨,在同学们的各方争论之下,越辩越明,最终认为形容词比较妥帖,它与“长林梢”中“长”对应,另外如果作为动词,解释为“飘转”,那它“飘转”在浅水塘里也不现实。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攻破了一个理解上的难点,而且调动了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多角度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学《马说》时,学生认识到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教师提问:“那么,当今社会应该持怎样的人才观?”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有的认为:要有伯乐的发现;有的认为靠自己把握,甚至要毛遂自荐;还有的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这样唯才是用的社会,有才必有用武之地。

因此,要在一节语文课上有所创新,就要在各个环节中用心设置问题,做到凡问必有所获,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接受得乐。

三、语言妙趣横生,吸引学生注意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需的,首先语文教师本身的语言要生动、幽默、具有启发性。试想在一节语文课上,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就必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启迪了学生思路,增强了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他们的注意力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课堂上为了引起学生重视,一些教师会语气平平地说“注意……”之类的言语,有的甚至呵斥、挖苦,然而效果平平。其实这时我们应用艺术的、灵动的和智慧的语言,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如教学《绿》时,讲到梅雨潭的美时,我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引发学生说说对梅雨潭的印象。事实证明,教师丰富的语言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幽默、含蓄的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平时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有关《四季——春天》系列作文时,我让学生描述春天,有一学生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来的课堂一直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体把握教材、个别对待学生是创新教学的前提,自出心裁、恰当设计问题是关键,妙趣横生的语言是风向标,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启发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语言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语言是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