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应当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2015-09-10 07:22成尚荣
中国教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学问名师儿童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教材审查委员。研究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儿童文化等。

一、对教师专业的再理解

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教育法》《教师法》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让教师从专业价值的确认与提升中,获得了专业尊严。“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及行动,无疑都是巨大的进步。问题的讨论似乎还应更深入:究竟怎么理解教师专业的内涵与特质?名师应当是什么样的教师?

说到教师专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自然,不少人一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学科专业发展,而且,渐渐地,教师专业发展就演变为学科专业发展。的确,教师专业发展须臾都离不开学科专业,一个语文教师没有语文及语文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怎能称他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他的学生怎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教师如此,其他学科教师也如此。学科专业在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况且,当下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为学科专业既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学科的新知识仍在不断产生,新理念、新视野在不断拓展。无数事实都在证明,学科专业发展之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基石作用。但是,无数事实又在证明,只有学科专业或只注重学科专业发展,又是远远不

够的。

斯霞,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她的语文学科专业造诣是相当深的。我听学校老师讲过她的故事。“文革”结束,斯霞老师所在的南师大附小来了许多外宾。一天,斯老师教三年级的孩子以此为内容练习写作。一位小学生在作文里说:今天学校来了许多外国客人,其中一位法国女阿姨特别漂亮……办公室的老师说,这是病句,阿姨一定是女的,“女阿姨”应当修改。斯老师说,是的,这句子有毛病,但我暂时不想改,因为这是小孩子的视角,是小孩子的表达方式。是斯老师的学科专业不行吗?当然不是。斯老师的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囿于学科专业,而应当有超越理念,即应当超越学科专业,应当对教师专业再理解、再定位。名师应当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笔者以为,教师专业应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学科专业,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儿童研究专业。学科专业,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本身是个专业,是比学科专业大的专业;儿童研究,是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特质和核心主题的揭示与表达。不难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在重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更应把儿童研究当作比学科专业更高、更大的专业,因为后者具有专业发展的根源性、统领性。因此,我将儿童研究当作“第一专业”。所谓“第一”,体现的是儿童研究的价值优先。名师就是具有“第一专业”的教师。

二、儿童,是教师熟悉的陌生者

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显然,不研究儿童,不认识儿童,教育的旨归无法实现,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既然如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问题是,我们对儿童真正认识吗?答案一定会是:儿童是熟悉的陌生者。具体地说,对有的儿童认识,对有的儿童陌生;有时候熟悉,有时候陌生;看起来熟悉,实际上很陌生,更为严重的是,常常以熟悉遮蔽陌生,以陌生代替熟悉。从实际上说,儿童、儿童发展是教育上的一个黑洞。

卢梭说,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将这句话演绎一下:教育世界里有一门学问最重要又最不完备,这门学问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举一个例子,在一个视频里,主持人找了25个大人和25个小孩,问他们同一个问题:“如果能改变身体的一部分,你最想改变什么?”大人的回答是:“大家都喜欢高个子,我想变成瓜子脸。”“我的皮肤太差,我想换掉,我多么渴望有一身人人都梦想拥有的小麦色啊!”……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一个胖胖的小女孩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满意,如果有条美人鱼尾巴更好。”一个黑人小男孩说:“想要一个鲨鱼嘴巴,这样可以多吃点。”一个在做游戏的小男孩说:“我希望自己像乌龟一样,全身长满厚厚的盔甲,这样就不怕子弹了。”……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儿童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们要的是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自我,充满童心、童趣。而大人们要的是一个能让别人满意的自我。成人与儿童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喜好。

的确,儿童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者,关于儿童的学问是大学问、真学问、深学问、难做的学问,儿童研究应当是教师的大专业、高专业、难度很大的专业,名师在这专业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可是,长期以来,对这一专业,我们重视不够,思考不深,落实不到位,因而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应当切实解决。

三、儿童研究的基本思路

儿童研究的主题是:认识儿童,发现问题,促进儿童发展。研究的方法是比较丰富的,笔者以为,与此同时,还应在研究的思路上予以思考和开拓。

1.“四个回到”是儿童研究的基本路径。其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和天性,也是儿童创造的保姆和田野。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认定,在心性上,儿童是探究者。而探究的天性,使他们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惊异,因而,儿童是哲学家。此外,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又一天性,是儿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名师是善于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的人,他们善于,才会从本义上、本质上去认识和发现儿童。

其二,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儿童的生活是整合的,互相融通、互相支撑。他们至少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现实的生活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这是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可是,我们过多地关注甚至只是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无形中将儿童生活世界割裂了,生活单一了,不完整了。同时,三个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往往发生冲突,儿童常处在价值困惑中。真正认识与发展儿童,应关注他们整个世界,并进行价值澄清和引领。离开生活世界,便是离开了儿童;割裂了生活世界,便割裂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忽略了价值引领,便忽略了儿童价值意义的生长。名师善于把握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其三,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是生命创造的潜力,可能性是未来性,可能性具有多样性。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应当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性“潜伏”在现实性中。名师的教育目光、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从儿童的现实性中发现可能性,引领教育从现实性走向未来性。

其四,回到儿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去。游戏在哪里存在,儿童就在哪里成长;游戏在哪里结束,儿童的发展就在哪里止步;尊重游戏方式,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维护游戏机会,就是维护儿童的权利;引导游戏活动,就是引领儿童成长;研究游戏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名师不仅善于组织指导儿童游戏,而且其本身就是出色的游戏者。

2. 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儿童认识与发现中,常常发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致成为教育悖论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问题、缺点,因而常处在教育的焦虑中;在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天性、特点和伟大,常将儿童理想化。实践与理论如何互相走近,互相关照,产生积极有效互动,如何在其中发现儿童的真实性,发现真实的儿童,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与考验。名师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与考验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

3. 研究儿童是怎么学习的。儿童的学习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黑洞。儿童研究的使命与智慧正是让这一黑洞敞亮、澄明。当儿童在学习时,他才会进入学习状态;当儿童真学习的时候,他才会经历真实的过程,才会有真实的自我存在;当儿童会学习的时候,他才会在学习中享受和成长;当儿童创造性学习的时候,他才会萌发创意,成为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创造性学习应当是名师进行儿童研究的重点。

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在儿童研究中,名师才会在专业发展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责任编辑:赵彩侠)

猜你喜欢
学问名师儿童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浅议"名师"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留守儿童
裁剪的学问
六一儿童
赛跑中的学问
名师读意林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