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5-09-10 07:22张巧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点拨设疑组织

张巧

《荀子·儒效篇》中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换为英文,即为:“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在十几年的英语教育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我践行着这一理念,自认为此即为我在教育中要追寻的佳境,让学生都参与课堂,即为高效课堂之关键,也是教育本质之所在。

曾经很狂热地研读阳思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等教学模式,他们的“三三六”、“10+3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我备受鼓舞,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实概括起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关键。作为缺少了语言氛围的英语学科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还给学生,师少讲生多动”成为教学成功的法宝。那么我们应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记忆建构图——“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更新教学理念。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记忆的平均保持率呈现不同。下表是24小时后学生的记忆表现:

由此表,显而易见,“一言堂”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结果?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的差异是什么?还课堂给学生会享受怎样的幸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讨论实践有多么重要?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答案。

其次,每一个四十五分钟,管好老师的嘴,少说话至关重要。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形成兴趣、形成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仅是教师思维方式的复制,那么学生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如果学生全成了听众,他们就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所以,要还课堂给学生,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管好老师的嘴,少说话。

究竟老师应该说哪些话呢?我认为关键词就两个:放手、引领。在放手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得学会看得惯、教得会,引导他们怎样进行学习,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及本组的方式。学会看得惯,不该说时千万别说,万不得已时才说,说了能产生效果才说,尽量把握好“三不说”: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探究得到的教师不说,学生能通过集体讨论得到的教师也尽量不说。只有少说话了,才能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老师不要动不动就由着性子来,学生一旦有什么花了时间又没收效的行为,就立即打开话岔子,开始灌。每一个四十五分钟,把握好这些关键词:提示、点拨、设疑、答疑、引导、组织。

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得学会引导和调控。

学生是每一个四十五分钟的主人,应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由思考,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保持活跃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在两方面进行:一为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每一个四十五分钟,教师应因势利导,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竭力激发他们的原生态思维,让他们尝试学习快乐,在轻松愉快、幽默睿智、活泼微笑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当然,策略调整也包括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与教师角色的调整。调控时间非常重要,首先得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共同学习及讨论,避免出现“假合作”及“浮合作”,以达发现问题,寻找典型之目的。

二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给他们探究的空间。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语言学科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身临其境的操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在自我思维状态下,进行有意义的work alone或pair/group work的自我探索及互助探索,脱离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体验与经历语言活动,在课堂中多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讨论的机会。

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合作方式:首先就问题各自展开讨论,以pair work或group work的形式,同伴或小组内相互解答,如果本小组解决不了,就热线求助其他小组,若帮忙解决了,可给对方小礼物以示感谢。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忘却了自己身处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出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最后进行report环节,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其他小组成果。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展示中生成能力,在评价中引起反思。

只有教师教学策略调整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平等对话,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学生在组内或与同伴畅所欲言后,留下一些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展示给他组或全班,或口头,或板书,真正做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时教师出面的机会来了,但是不得过于专制、过于权威,应善待学生的提问及他们交流学习的疑问,做学生的“参谋长”,做学生的“欣赏者”,只有不压制学生思想,不扭曲学生人格,才能启发他们原生态的思维,学生才敢于表现他们原生态的行为。

教师应以商榷的口气,与他们探讨的口气,让学生感受教师想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见。如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委婉转化为“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谁能告诉大家,你通过看书后对刚才这个问题是怎么回答的?”,“我们大家不妨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有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语言,“Who can help her/him/them”,让他们体会帮助的力量,进行情感的磨合。在亲切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展示见解,让知识点在师生的畅所欲言中得到掌握与发挥。对于教学难点,师生探讨后学生都有不明白之处,教师应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认真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准确到位。

只有融洽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才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才能形成发散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品质,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快乐成长。

还课堂给学生,体现的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思维的变化;还课堂给学生,需要理念,需要放手,需要探索;还课堂给学生,一定得变被动听为主动学,一定得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半边讲台,满园硕果,唯有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师生才能共同演绎优美乐章。

猜你喜欢
点拨设疑组织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