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月
摘 要: 多年来的教育体制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导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固有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其实就指出了新时代我们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们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我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宽松、自由的环境,很难想象,板结的土壤里会长出茂盛的禾苗,所以在课堂内营造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画直径,一个学生画完后,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能画一条跟他不一样的。”我立即请他来画给大家看,可没想到还没等这个同学画完,又有更多的同学说还能画。最后竟不约而同地说:“能画无数条呢。”就这样,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直径的性质。可见,只有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才能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二、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习创造的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早激发,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在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2与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由此,你们还想到什么?学生成功地作出如下判断:同时能被2与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6整除,同时能被3与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5整除。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这一成功探索以后,不仅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把书本知识广泛地迁移和延伸到书本之外,形成猎取知识的能力。
三、引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大胆地对教材、教师、学生的意见提出个人的看法,允许出错越轨,即使提出荒唐和不当的问题,也不应遭到批评,而应该给予积极的合理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四、鼓励求异,增强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第三册学习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东拋一个2分的硬币,看看每一次落下来朝上的是哪一面。他用划“正”字的方法记了下来,一划表示1次,一个“正”字表示5次,在空格里填上一共的次数。学生读了两遍题后,好像还似懂非懂。这时,我没急于向学生解释题意,而是让同学们拿出硬币,四人一组动手抛,并且做好记录。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通过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题意,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5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接着我又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发现了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机会差不多。可见,通过操作,学生积极主动地战胜了困难,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设计开放题,发展创新意识
开放题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角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学中必须有整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习题训练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创新思维的训练.小学教学导刊,2013.
[2]王鑫.论小学教学环节的细分.小学教学导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