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声
河北省某高校一名应届毕业生参加招聘,因面试时回答不上考官的一个问题而未被录用。这名毕业生质疑招聘方“试题涉及的内容超出学校所开课程范围”。招聘方则指出,在他之前,同样是这个问题,与他同校的一位同学回答得很出色。
面对同样的问题,出自同一所大学的两名大学生表现却大相径庭,其中的责任在学校还是在学生个体呢?笔者认为,主要责任在于学生本人缺少对自身的建设。
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学校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相近或相同,接受的成长教育风格与内容也相近或相同,也就是说,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然而,当走出校门时却可以发现,有的人取得了学校教育之外的丰硕成果,而有的人则只带走学校“给予”每个人的一些东西。实践证明,之所以产生较大的终端差异,除了大学生个体的接受差异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学校建设的同时,还自觉地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建设,另外一部分则没有进行这样的自我建设。
对大学生而言,自我建设就是自觉地进行创立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知识积累,增长专业技能,增强文化素质,增大自身实力。大学生提早唤醒自我建设意识,在不断加强自我建设中切实提高自我建设能力,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可见,大学生要想获得较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赢得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在“被学校建设”的同时,主动激活内部力量,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扎实有效地开展自我建设。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建设能力,对自身的建设能力评价超出能力实际,即使具有一定的自我建设意识,但并未能在意识的支配下转化成自我建设行动和结果。为此,首先需要高校转变理念,学校应尽早树立在学生中推进自我建设工程的理念,在以外力加强学生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建设。在学生中推进自我建设工程,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精良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的理念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走向,积极、正确的导向,可以调动学生进行自我建设能力培养的主体能动作用。
其次是大学生本身应及早树立自我建设理念,不能仅仅依赖学校的建设,因为作为外部力量的学校,在目前的阶段里,还不可能以一统性要求把每个学生都建设到位,要想使个体多方位得到完善和提高,必须调动和发挥自我建设的功能,在不断提高自我建设能力的同时加强自我建设,在自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建设能力。作为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接触人、接触社会,促进个体不断提高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提升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没有自我建设的理念,就不能带动自我建设的行动,就无法产生自我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