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行业产业的发展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亟须引起重视。因此,笔者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对5000名学生连续三年的体质数据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总体状况呈持续下滑趋势,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发展特点着眼,就课程模式、管理网络、评价机制、主体意识、监控系统五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干预,努力培养社会需要、行业产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复合型人才,切实符合职业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管理工作,掌握了丰富的数据资料,通过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对5000名学生连续三年的体质数据动态监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下滑 学生综合评定达标率高,占总人数的93%左右。但男女优秀率总体水平不高,在2%之下,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都处于良好的中等水平。男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女生,不及格人数女生高于男生,女生不及格占总人数的4%左右,男生不及格占总人数的3%左右。二年级的良好率达到55.46%,一年级的良好率在50.38%,体质健康总体状况略优于一年级,三年级体质健康总体状况不如一、二年级,呈下滑趋势,良好率达到48.22%。
形态机能上呈两极分化 男女生偏轻过轻和超重肥胖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两极分布。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明显,三年级学生的标准体重达到30.06%,形态机能状况要劣于一年级的36.53%和二年级的37.43%。男、女学生偏轻过轻的比率占10%左右,特别是女生;超重、肥胖学生人数较多,重点是男生肥胖比率占8%左右,相对较大。
身体素质耐力指标堪忧 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和全国平均线差异不大,但由于男、女生的肺活量平均水平在4000和2000左右,肺活量体重指数比偏低,呼吸系统机能不强。因而中长跑耐力素质相对较差,800米和1000米优秀率分别在18%和15%左右,其中,男生不及格人数占5%左右,不及格率高于女生。而且这一指标在三个年级中,呈明显的阶段性下滑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分析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逐年下降亟须引起重视,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学生体质健康意识的淡薄是内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误读是外因,而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匮乏,是导致高职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一大主因。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解与认知模糊不清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手段。但是在高职院校,却被学生当作一种心理负担,测试不积极,能过就过,不能过也不会放在心上,而且根本不影响其在学校里的各项考评以及后面的实习与就业,从而大大降低了标准的有效价值。另一方面,不少高职体育教师,也仅仅将《标准》作为一种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为测试而测试,为评价而评价,却没有从鼓励、指导、提高、反思的角度来帮助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从而达到测试目的。
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和改革目标方向不明 高职职业实用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理应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教学内容设计应根据当前职业岗位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化改革。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竞技类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单一的跑跳练习、力量项目、球类运动无法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亦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意识淡薄和主动锻炼观念不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工作节奏又快,体育运动是人们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意识淡薄,没有树立主动锻炼的观念,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在使年轻一代面临巨大的健康问题。健康知识的缺乏、不吃早餐、喝水不够、运动不足、盲目减肥等因素,使学生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并不乐观。对体育锻炼的方式、时间、负荷、强度到什么程度才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并不清楚,对长期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认识不足。主动锻炼意识不强、缺乏动力,行动上不够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体质健康逐渐成为问题。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对策
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容忽视,体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劣。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在面临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发展时会面临巨大挑战,这不仅影响到自身职业的发展,对行业、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重视。
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应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未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依归,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而言,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可以开发为三类课程,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础的普及性课程、以提高职业体能为抓手的特色性课程、以培养体育兴趣为延伸的拓展性课程。三类课程协同发展,共同促进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探索评价与处方相结合的体质健康管理网络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体质测试信息、体质评价、运动处方等建立体质健康管理网络系统,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形成特色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测试的评价、激励、诊断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实时更新数据系统,学生可根据不同学期的体质测试信息,进行整体或者各测试小项的横向或纵向的对比,依据体质健康管理效果,预测体质健康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互动式管理的优势。同时,可对不同等级程度的学生分层管理或者根据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体能不同的功能特点进行分层管理,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负荷、运动频率等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并进行专业指导、跟踪,科学合理地进行健康锻炼。学生要及时把体质锻炼效能反馈给管理中心,教师采用集体、个别与网络互动的指导方式答疑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大幅度地增强体质健康。
进一步完善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依据体育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进行多视角、多种并用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评价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情景交融的环境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身心受益。实际过程中应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进一步完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同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身体素质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设计身体素质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学习效果、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行为、态度等,通过自己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
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体育健康锻炼主观能动性 体质健康意识的淡薄是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逐步形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所需,在锻炼学生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向娱乐方向扩展。根据学生兴趣的转移以及结合新兴的运动项目,同时应充分发挥科学锻炼身体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