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发布消息称,日前对多名学校领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这已是10天内第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领导调整。其中,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调任复旦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则补齐了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并任免了2名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则因将6名副校长全部更换而颇受关注。
有不少人对这种高校领导密集调整的现象不太理解。事实上,这也是高校行政化的直接体现,出现这种局面,与我国高校领导的任期制密切相关。按照目前的规定,高校领导在同一岗位不得连续任职超过两届,年满58周岁不再进入新班子,满60岁要及时退出领导岗位。每过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就会出现一次“换届年”——最近一次是2012年,教育部完成50所高校党委、行政换届工作。
出于对行政上大面积撤换高校校长的担忧,学术界近几年提出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概念。对此,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有类似表述,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教育部从2011年起,也曾启动在少数高校进行公选校长的试点——但到目前为止,只有5所高校试点公选校长,推进校长公选的进程比较缓慢,试点的高校中也没有一所是985高校。
令人欣喜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重申,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使有关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讨论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