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积极拓展“开门办学”道路

2015-09-10 07:22李青山闫志刚
教育与职业(上)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教职校校企

李青山 闫志刚

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可以说,“开门办学”是职业院校的生存法则,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然而,一些学校因“开门办学”而展现出勃勃生机之时,更多习惯了关起门来办学的职业学校却难以突破窄窄的校园围墙。开门办学,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下,要培养出万千适应国家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职业学校“开门办学”,一方面要“走出去”,主动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对话;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让社会生产尽可能靠近课堂。在职业教育起起伏伏的历程中,职教要“开门办学”已是真理。

职业教育需要“开门办学”

开门办学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职业教育上更有着强大的基因,今天职教界最熟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是继承了开门办学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系于产业发展与社会所需,这也是职教界人士所认同的。

实际上,在现有职业教育格局调整之前,我国职业学校多由各行业企业主办,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的传统与优势在职业教育随后的发展中一度弱化,于是,“黑板上耕田”“书本上跑车”便成为职业学校关门办学的形象写照。

很显然,缺乏了对行业、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就丧失了方向,没有了特色。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没有了特色的职业教育也就丧失了立足之本。纵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但凡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时期,无不是开门办学的典范。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程艺认为,“开门办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方针,就是倡导开放办学,使得高校能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开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放眼国外职教发达国家,开门办学早已成为常规性的做法。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双元制”,赋予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导位置,无论从师资、课程还是教学方法,都是企业唱主角。而且,这种主导地位是在法律中明确的。澳大利亚、瑞士、美国等职教发达国家也都有着相似的制度设计。

正如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副主席保罗·布莱南所言:“我们的目标是在职业学校能够开门办学。”

相比于国外职教发达国家开门办学的成功实践,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在“开门办学”方面确实令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以国家级示范校为代表的少数职业学校在开门办学理念指导下,勇敢走出去,校企合作搞得有声有色,工学结合成果丰硕。

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注重以开放式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以兼并、买断、租赁中小企业和其他学校的方式,使得他们学校产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4年平均在95%以上,实现金融危机下就业率的逆势增长。对此,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将开放办学视为成功的秘诀。

山东莒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倾力打造招生“绿色通道”,形成了敞开门办学、无门槛办学的新格局,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实用人才。而湖南的许多职业院校改变了“关门办学”的传统思想,主动对接湖南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调整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提升职业教育为“四化两型”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忧”的是,在一些学校开门办学“开花结果”之时,许多职业学校依然习惯于关起门来办学,从而丧失了发展良机。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学与生产脱节,所培养学生无法满足社会所需;校企合作处于低水平,没有足够的实力“征服”企业。这些学校的办学活动主要或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难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走到学校外面的广阔生产经营空间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范围也难以传播到社会上应该能够受益的广阔社会群体。

随着适龄生源下降、普通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面临着新一轮的生源危机,而这些学校势必会困难重重。如此,学校办学的“门”即使勉强敞开,师生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与职业技术教育产生的效果也会底气不足,气弱体虚地限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地步。长此以往,容易让办学陷入恶性循环,丧失生气。

开门办学为何“门”难开

谈起“开门办学”,无论是职校管理者还是办学者,大多能说出个一二三,甚至头头是道。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开门办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实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尽人皆知,甚至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标准动作”。然而,校企合作那么多年,“双师型”教师缺乏依然是许多职校的“软肋”,校企合作依然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开门办学为职教界人士广泛认同,但将开门办学这个“门”开好,对许多职业学校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既有“意愿”问题,也有“实力”问题。

先说“意愿”。在职教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所好学校,往往意味着有一位好校长。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更需要开拓精神,更需要创新头脑,而事实上,翻遍目前办的比较好的学校,无不有着自己的“明星校长”。

受限于目前教育管理体制,职业院校管理者大多由教育主管部门选派,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熟悉职业教育,甚至履历中没有“教育”的影子,这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对于充满挑战的开门办学路子,许多职校管理者更是慎之又慎。

再说“实力”。开门办学,意味着要“走出去”“请进来”,无论是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还是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乃至与国外教育同行切磋,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很难想象,一个为生源而奔波的学校还能有心思考虑开门办学。实际上,办学困难的职业学校不仅限于报纸上所说的实例。据笔者了解,一些县市的职业学校领导班子与教职员工总数居然多于在校生数。

在庞大的职业教育盘子中,能够拥有出色办学业绩的还只占少数,这其中,既有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欠账”,也有着“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偏见。

以农业类职业教育为例,河北邢台农业学校校长关林柏曾经感慨:青年学生不愿意选择农业专业,特别是中职的农业专业。他感慨的依据是:从河北省的情况看,农业类职业院校最多时曾达到过200多所,在2008年时,全省还有15所农业学校,而目前只剩下了3所,主要原因是招不到学生。

当前许多职校面临办学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办学理念与管理理念陈旧,因循沿袭普通教育学校的做法,搞“关门办学”。

从招生情况看,学生来源过于狭窄,招生渠道单一。许多职校仍然仅仅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而拥有广大发展空间的社会培训则被忽视;专业设置上,仅仅根据学校沿袭条件和现有条件设置专业,而不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教学方式上,抱着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旧有模式不放,文化课教学搞课堂上照本宣科;学校与企业联系极少,外界很多可供利用的资源未能有效加以利用,与本来可以联合办学的其他学校、机构、个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做的结果,是职业技术教育声誉日渐不佳,职教吸引力日差。虽然部分善于思考和具有远见的人士意识到了“闭门造车”式办学模式的弊端,有开门办学的愿望,但是因为主观和客观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对“开门办学”顾虑重重,实施起来举步维艰。

此外,目前,职校开门办学缺乏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与常态机制,因此在实施“开门办学”的过程中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以及良好的规范可以遵循,也没有足够的政策依据作为支持,学校外的相关各个方面对职校开放办学支持度不够。再加上开放办学在资金、人事、制度等多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更增加了办学者的顾虑。

“开门办学”如何见到实效?

无论是基于“意愿”还是“实力”,开门办学对许多职校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学校就可以故步自封、关门办学。因为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走“开门办学”的路子。

也许出于以上客观实际及其他方面种种顾虑,有些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领导缺乏改革的勇气,难以迈出改革的步伐,更愿意“守成”,生怕改革改出问题,但是不改革只能慢慢“等死”,改革才有重生的希望。正如原湖南省副省长于来山在考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时强调的那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只有开门办学、开放式办学,学生才能被社会所认同,学校才能发展”。

而事实证明,凡是有所作为的职业学校,都趟出了一条“开门办学”的路子。而这其中一些学校探索之初非常弱小,几乎没有实力可言。比如,同样是农业类职业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原本是一所校区狭小的中职学校,在开门办学的探索中,一路成长为今天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成为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典范,甚至一些普通农业高校都来“取经”。

在开门办学探索中,职业学校应该在办学理念和方向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资源等方面予以保障。如此,职业教育开门办学才能心中有数,脚下有根。

建立“开门办学”的常态机制

当前,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各个地区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行动尚处于萌芽、自发和“星星之火”的阶段。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武马群看来,仅仅凭着学校个别领导的理念去推动开门办学,难以形成持久地融入社会的办学状态,必须通过改革学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对开门办学有组织的、内在的驱动力,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所以,职业教育学校的开门办学,融入社会,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

具体来说,需要国家机关和主管政府层面以教育法规等形式出台建立常态机制,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门办学”工作的实施,协调职业学校在“开门办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检测、评估与考核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门办学”工作实施的成效,帮助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发扬优势,从而使其办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避免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门办学”工作有失规范性与科学性、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

为了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提升职业学校开门办学信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用工保障、资金扶持等有力手段,来增强各级政府、国家专业技术机构、生产经营企业和当地龙头经济实体等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向,使得校企合作成功进行。

职校开门办学要有“大视野”

新时期提倡的开门办学,要拓宽办学思路。职校办学之“门”,可以开向其他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可以开向农林牧工商等生产经营实体企业,可以开向政府主管的专业技术部门,如乡镇农技站、植保站、各种研究所、兽医站等,甚至可以向国外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专业技术机构、科研机构等,利用他们可以利用的资金、技术、人才、场地、资料等,以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之“玉”,不仅要搞好教学,还要产学研一起进行,做到教产学研一体化。

在这方面,许多学校有了成功的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与德国老牌公司德和盛电气签订协议,双方将以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以设奖学金、开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高校生;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到访的德国GPB职业教育集团就联合办学事宜签订《合作意向书》。这是该校实施跨国联合办学战略,旨在提升该校办学层次,拓展培训业务,打造宝安职教“航母”。

“大视野”除了体现在合作范围与对象上,在招生理念上也有所体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目前的学校教育,而是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除按照原有招生方式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外,还应该根据本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适当招收非学历教育学员、成年人学员、短训学员等,使得每一个地方的职业技术学校既能为地方培养中长期人才,又能够为有相关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需求的人解决燃眉之急。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农民学院以学历、技能、创业“三教统筹”的创新模式,把草根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并且使得许多人升级为农民企业家,并且尽力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此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湖州品牌”。

校企合作要有“深度”

校企合作是开门办学的重要载体。如何摆脱目前校企合作中流于形式、成效不佳的状况?这就需要探索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校企之间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两个方面。

何为“走出去”?就是要把教学场所从校园内向校园外延伸。这方面,德国“双元制”是最为成功的探索。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不仅仅是三尺讲台,更应该是工厂车间、农田牧场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校企的深度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

瑞士职业学校实行“开门办学”的学徒培训制,就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瑞士联邦法律规定,前两年的学徒工每周除有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其余时间在企业从事社会实践。学徒期满经考试合格后,可获得联邦职业技能证书,取得从事某种职业资格。众所周知,瑞士的制造业发达,技工操作水平高,劳动者失业率低,都是与他们施行的卓有成效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密不可分的。

“走出去”还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要跟踪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调节办学专业种类,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比如贵阳黔贵交通职业培训学校,为贵州省公路局举办桥梁隧道养护工程师培训班,就是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成功地服务于当地企业的良好实例。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武马群认为,当校企合作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时,必然受到企业的热情欢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面向企业开门办学的过程中,除去考虑自身培养人才的需求以外,一定要考虑企业的用人与盈利需求,可以与不同机关或者专业技术机构联合,因需及时设置和调解学校的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进而可以为不同的企业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长短期技术培训班,师资、资金、参训人才、场地等可以通过双方协调,各尽所能,以满足学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

何为“引进来”?这方面,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教育发展的“软肋”。而国外职教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最好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来自于行业企业,要打通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人才流动的藩篱。

职业学校除去建设一支相对固定的常规师资群体外,还应力争扩大用人自主权,不受身份与编制限制地扩大教师来源。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者通过相关协议的方式,聘任各个生产经营企业的精英人才和技术能手,各个专业技术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为兼职的或专职的教师,从而将具备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和能力的优秀人员补充进来以保证学校的师资充足,种类多样化,生产技能现代化。

福建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近日出台的《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4—2017年)》明确规定:在学校总编制数内,从行业企业招聘紧缺急需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师担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师,福建省还明确规定,支持学校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这种从省级政府层面出台政策,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师资来源,并且因此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师资得到优化的做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开门办学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这一做法在全国其他省份形成普及推广之势,那么其对职业技术教育必然是一个很有力和有利的促进因素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是为了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如同德国“双元制”那样,职业教育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轮驱动,共同开展学校教育教学互动。如此,职业教育开门办学才会有着强力支撑。

新时期下的“开门办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解困、突围与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因素相互借力与融合、并与其共同发展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如果职业教育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那么将来必然会有一天“开门办学”不再是难路险路,而是使职业学校保持活力的“轻车熟路”。

猜你喜欢
职教职校校企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