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典阅读是图书馆实施大学文化发展战略的职责

2015-09-10 07:22郭琼映李高君
考试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经典阅读发展战略

郭琼映 李高君

摘 要: 不论什么类型的大学,图书馆都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优质平台。大学图书馆对大学文化发展战略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兴起阅读文化,学习、运用中华文化经典,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经典阅读 图书馆 大学文化 发展战略

不论什么类型的大学,图书馆都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优质平台。大学图书馆对大学文化发展战略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图书馆,兴起阅读文化,学习、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1.为什么大学生要到图书馆学习经典书籍

1.1大学生学习大学文化主要任务是学习经典书籍。

什么是中华文化经典?笔者认为,第一,经典是国家、民族、人民的品格的文字表达,最能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质和文化精神的奠基性作品。第二,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无可替代性,能学习、能复制、能模仿。第三,经典是历史长期检验的真理表达,经久不衰。第四,经典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

经典书籍就是一个思想的宝库,知识的宝库,文化的宝库,学术的宝库,道德的宝库,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学是良心的堡垒,是新民的摇篮,是知识的源泉,是文化的酱缸。大学与经典的结合就是文化纽带的连接。你想通过大学文化模塑自己成为理想的人吗?请听学者徐显明的言说:“一个人一生中需要三个‘母亲’来塑造他的品格:自然人格是母亲给的,民族品格是祖国给的,文化品格则是母校给的。”[1]在大学模塑你的平台在哪里?在教室,在课堂,在寝室,更在图书馆。

我觉得,每个大学生的文化品格、高雅人格主要是母校图书馆直接熏陶的。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生产生活,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励志创业,等等,流派众多,学问互补,丰富多彩。

笔者认为,当今实施大学文化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精神。习总书记2014年关于大学文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是《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都强调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要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在党的历届最高领导人中有一个最鲜明的风格,那就是引用中国传统经典次数最多,内容最广,也最贴切。他的讲话就是一个风向标,推动大学文化发展,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典籍。

1.2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应该真正把握中国经典书籍的价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理性认识,是对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与集中反映,其本质是秉持自身的精神追求,弘扬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发展战略就是从实际出发构建每一所大学的文化发展平台,努力促进每个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先进、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不论什么类型的大学,不论时代怎样变化,图书馆都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优质平台。在图书馆阅读经典,就是在理论上认识什么是真正崇高的人生境界,怎样达至崇高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经谈到过“人生境界”,指出在四种人生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2]。他所说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充满了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或道德精神,大学图书馆对大学文化发展战略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图书馆,兴起阅读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传承中国传统的崇高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1.3中国经典书籍是治疗现代病的最佳良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个人主义,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祸害他人他国;崇拜金钱,不择手段;资本操纵,异化人性。等等。纠正现代化的缺陷,对缺德的西方人生境界进行纠偏,有良知的西方思想家在思考破解困境之路。英国思想家汤因比的结论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尤其对儒学精髓的分析上,认为儒家哲学和道德是治疗西方现代病的济世良方。“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来说,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亲密的家庭关系的义务同等看待的儒家立场,是合乎需要的。现代人应当采取此种意义上的儒家立场”[3]。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迫切需要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陈出新,发扬光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什么样的理论最有说服力?什么样的理论最能打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心?什么样的理论经久不衰?毋庸置疑,回答当然是中华民族经典著作。

2.大学生到图书馆怎样学习经典文化

2.1积极宣讲阅读经典书籍的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阅读那些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把我们自己的生命往上思接千载,往周围广阔延展,往后绵延不绝,生命的意义放大到极致。经典一旦熔铸为我们精神中的一部分,将会极大地提升或扩大自我的深度与视阈,进而改变、完善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乃至积聚强大的改造自我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让我们获得更为丰满和完美的人生。因此,图书馆老师有责任把阅读经典当做一种生活习惯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如果心无定力,终日为之物所累,为情所困,悲悲戚戚,就永远不会享受到坦坦荡荡阅读经典的君子之乐。

2.2配合大学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国经典书籍。

由《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汉语》等课程教师开列经典阅读书目,图书馆老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图书馆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借阅书籍情况。大数据时代,统计督促,作为成绩依据,一点都不成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党怀兴指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倡大学生阅读经典,已经成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举措之一[5]。该校供大学生使用的推荐书目共收录了142种大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分为文学部分37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学部分10种、教育学部分30种等5个门类。督促、检查学生对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成绩以学分计入,引导、管理十分到位,值得传统文化教育十分薄弱的地方普通院校学习、借鉴。对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最重要的是赶快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授课教师,撰写出相关专著、教程和教案,开出相关课程。有学校以网络课程形式开选修课,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授课资源不足,二是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没有老师当面解惑,学生感到收获不大。

2.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大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大学文化像酱缸,像酵母,更应该是基因。这种基因谱系就是“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八德”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学、爱、善、德、诚、敬、恕、和、俭、正、公、道、理、武、勇”,就是成语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明体达用,等等。

开展中国经典著作朗读竞赛,古文书法、美术竞赛,古文背诵有奖竞赛,中国古代经典知识综合竞赛,撰写古文、古诗词竞赛,活动丰富多彩,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其中,才能让大学生真正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加以弘扬光大。

2.4开列经典阅读书目,引导大学生由浅入深汲取经典精华。

首先,在经典学习过程中,根据由浅入深原则,在“四书五经”、诸子散文、传统史籍、经典诗词、古典小说中,选取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篇目向学生推荐。同时,配以学习指南,包括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阅读重点和难点解析等,帮助学生感悟经典,得道成人。

我们推荐12本经典著作,要求全体大学生深度阅读,反复精读,即《诗经》、《史记》、《道德经》、《庄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这十二种书都是公元前的著作,中国读书人长期以来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上这些著作,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轴心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这12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至为宝贵的元典,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化奠基之作。实践证明,由图书馆设立阅读经典奖学金,由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创作古诗文竞赛,学生参与积极性、参与程度非常高,而学生的好评恰恰证明图书馆实施大学文化发展战略践履了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3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90-391.

[3][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42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5]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3):9.

[6][德]雅斯贝尔斯.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经典阅读发展战略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想象力都去哪了
活动性策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