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梅
摘 要: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翻译活动的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影响,翻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革命,同时翻译研究面临数字革新带来的新的挑战。《数字时代的翻译》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诠释了这场翻译的数字革命,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诸多新课题,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著作。本文首先分析了本书的创作背景,其次阐述了书中的五大论题,最后对其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数字时代的翻译》 数字革命 翻译活动 翻译研究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革新和发展,特别是网络和电脑的高度普及,作为人类交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翻译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与网络结合,网络时代的翻译活动既产生了与时代结合的新内涵,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以网络为先导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更是给翻译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翻译工作的环境和方式(李长栓,2004:103)。2013年伊始,由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的著作《数字时代的翻译》(Translation in the Digital Age),为网络数字时代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迈克尔·克罗宁是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文本研究中心讲座教授、主任,著有多部专著,如《翻译爱尔兰》(Translating Irelad,1996)、《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sation,2003)及《翻译与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2006)等。《数字时代的翻译》的出版无疑对我国网络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尝试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的评价,以为数字信息时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2.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翻译活动的特征及结合数字时代网络等媒介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启示。除导言外,全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网络背景下翻译实践的不同特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导言首先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信息时代,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是否意味着文学作品翻译的结束?作者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强调在从古至今各个社会的发展阶段中翻译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应将文学翻译和技术、商业及科学翻译有效结合起来。作者还指出在审视数字时代的翻译活动中有两大易犯错误:一为终极悲观主义,一为过度乐观主义。最后作者提出全书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根本上杜绝这两种错误的观点,力图表明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翻译愈加广泛的重要性。今天为人类所推崇的数字化时代,其本质上就是翻译时代。
第一章讲述翻译活动的载体。本章以翻译和工具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开端,工具的使用开创了最早期的翻译活动及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空间和文化差异较大的地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确切性,作者以中古时期晚期的鲜活事例强调在当时就已经出现翻译中的相近性原则以克服领土和疆域不断扩大带来的空间和文化交流的困难。本章核心的内容是作者提出的3T原则,即 “trade”,“technology”和“translation”。追溯早期的小范围的文化交流,不难看出贸易、技术和翻译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三部分。作者重新审视并讨论了媒介(medium)的概念,认为媒介并不仅提供了信息,而且体现了翻译和实际物质世界结合的发展史。本章末作者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在人类历史探索的不同时期,无论是具体的工具还是抽象的概念如时间和空间,都是作为最优先的媒介帮助人们理解自我发展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翻译活动和物质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重点关注数字时代中语言、权力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混合语(lingua francas),指出了其发展过程的重点及其看似自我矛盾的却又无法预测的后果。在翻译的自动化进程中最值得人瞩目的是控制语言 (controlled language) 的产生,而控制语言的发展受到如何发展更简单化的、容易被理解的全球化英语的影响。本章探索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在线翻译系统的出现及其影响,即用纯粹的工具式短语代表语言的趋势,也就是说,从最短的时间之内从A到B获取信息。这种工具主义暗示数字时代在科学交流中挑战某些特定行话的方式。语言的工具性特点引出的一个更广义的传递性文化模式。作者研究分析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翻译历史及翻译者和翻译技巧的互动,表明了无论是在其翻译过程还是获得翻译结果的方方面面,翻译本身就是传递性的体现。作者尤为关注数字时代对语言多样性发展的贡献,并提出翻译者承担的角色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本章最后作者呼吁在数字时代对翻译的道德标准的自我反思。
第三章讨论数字时代中翻译活动的重要的代表性特征。首先,作者批判了所谓的过度夸大的翻译救世主理论(messianic),认为这种救世主理论不仅歪曲了事实,而且完全抹杀了翻译工作者过去和现在所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本章从人类学和哲学的角度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即翻译的有限性(the notion of limits),并进一步说明翻译者是如何利用内在和外在的有限的经验重新构建其翻译方法,以及这些经验又是如何反过来重新塑造相关的语言和文化。通过追溯20世纪对文学作品翻译的理解,本章着重强调翻译过程中语义领域的不断变化,而正是这种语义的不断变化逐步发展为今天信息时代的“另类”翻译。数字化可以无穷尽地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复制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相同的产品。最后本章探讨了对于这种新形势的数字化产物的翻译方式,更进一步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数字时代,翻译活动应该是注重 “亲笔”还是“代笔”?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数字技术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在数字时代,本章探讨了新的翻译体系中核心的问题涉及文本的大小、时间及成本等概念,这些概念影响到翻译实践中的上下文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形成。无论是由全球翻译服务商还是地方服务商所提供的大量的翻译服务活动都促进了翻译传递的其他可替代形式,而正是这种改变反映了数字时代翻译活动无处不在的电脑化和翻译的双向性特征。本章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时代中新出现的流动性的交互计算、翻译产出/接受的新形式及众包翻译模式这三种特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在此大环境下一个最基本的,但同时也是最易于被忽视的变化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如果翻译通常依赖于由来已久的、令人尊敬的印刷文字,那么当印刷文字从纸张改变到屏幕上又会怎样呢?人类是否已经进入后印刷翻译时代?它会给翻译作品的产生和使用产生什么影响呢?实际上,如何对待数字时代中翻译实践的各种变化就是寻求翻译的本质。在探索不断涌现的信息科学和趋于集中的数字化信息中,本章提出信息是隶属于翻译的子集,将现在的时代描述为“翻译时代”比“信息时代”更准确。
第五章讨论在数字时代应该如何应对翻译采用的新形式。作者首先对当前数字翻译时代机器翻译的理论家及实践家Alan Kay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进行回顾和思考,指出Alan Kay提出massive thinking 和 detailed thinking两种翻译方式,利用这两种思维方式重新探讨和思考数字时代具有特殊性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翻译活动。这些辩论实际上是围绕数字人文主义进行的(digital humanism)。数字人文主义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运动,尝试用数字化工具理解现当代文化和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基本的变化。数字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心是其语言学观点,运用语言学观点处理语言的意义、发展历史及数字信息时代的实践活动。
3.要点评述
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及电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文学翻译实践,一本著作可能会出现众多不同的译本,在即将到来的Web 3.0 时代,网络必将成为新时代翻译活动的一门利器。虽然国内外对于网络时代的翻译实践研究开展众多,但是专门针对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专著却寥寥无几,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详尽,一脉相承。该书虽然只有141页(包括参考书目和索引共165页),但其关于数字时代的翻译实践的内容十分全面,针对翻译实践在数字时代的特征体现进行详略得当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及广度。同时,全书5章内容由简入繁,从翻译实践活动的历史入手,由传统的翻译实践活动步步深入到数字时代的翻译实践所具有的新内涵,辅以细致而精当的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翻译活动和贸易、技术的互动关系,突出重点,使得全书前后呼应,一脉相承。
第二,论点突出,论证有力。本书内容丰富,探讨当下颇受重视却又备受争议的数字时代的翻译实践这一新生事物。通过使用大量的具体历史事例,上至14世纪的文艺复兴,19世纪中期美国超验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和20世纪的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下至当今网络时代的翻译的实际运用,作者用较为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晦涩抽象的翻译活动的特征,语言表达清晰,论点突出,易于理解,充分体现作者思维缜密及其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
第三,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纵观当前国内外对网络背景下的翻译实践这一新生事物,许多学者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而持有不同见解,可将其大致归为三类:一类是网络翻译文学的积极推动者,一类是对网络翻译文学研究的学者,还有一类是现代网络翻译文学的尖锐反对者(张旭,2002)。而从本书的导言部分开始,作者就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在阐述理论材料过程中展现了独特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如对“记录性翻译”、“工具性翻译”、“交互计算”、“普适计算”、“众包翻译”等翻译模式重新诠释,体现了新的网络背景下翻译的全新研究视角。
笔者认为本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从理论角度对数字时代的翻译实践进行论述总结,没有针对如何在数字时代背景中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翻译,各种媒介如何辅助翻译实践,译者应如何使用网络媒介并扬长避短等内容结合文本案例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尽管没有尽善尽美,本书仍然为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翻译文学的研究提供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为新时代的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翻译文学及其研究会更繁荣兴旺(穆雷,2002)。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03-122.
[2]穆雷.网络时代翻译文学的发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2(2):25-27.
[3]张旭.也谈网络翻译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