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综合英语课堂环境研究综述

2015-09-10 07:22叱丹陈莉霞
考试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心理环境课堂环境

叱丹 陈莉霞

摘 要: 语言学习总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影响学习活动发生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在国外已成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从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状况方面,对综合英语课堂环境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进行表述。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课堂环境 心理环境

1.引言

近三十年来,课堂环境成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领域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重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教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对教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人们从而开始广泛关注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因此,对课堂环境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对于课堂环境这个概念,它本身内涵复杂而丰富,因此,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术语指称它,对其含义和结构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研究内容和方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国内课堂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环境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将对课堂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课堂环境的概念、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等等。

2.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Lewin(1936)的场理论和Murray(1938)的需要-压力理论(Needs-Press theory),奠定了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Lewin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即人和环境的状态。”[1]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包括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Murray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压力理论,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与Lewin不同的是,Murray把个体因素(P)称为需要,代表个人向目标努力的潜力,而环境因素(E)则被他称为压力,代表对个人需要的支持或阻力[2]。

2.2在Murray之后,Stern(1970)提出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某些教育研究者们试图找出这些模式下共同的影响变量,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Moos归纳出代表人类环境(human environments)的三个主要维度,它们分别是:关系维度(Relationship Dimensions),指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实质与强度,如彼此间的支持与帮助;个人发展维度(Person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指个人的成长和自我潜力的促进;系统维持及改变维度(System Maintenance and System Change Dimensions),指环境的秩序,明确的期望,控制的维持和对改变的反应等[4]。这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指出课堂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课堂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状况

3.1国内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

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学术界刚刚起步。李秉德教授最先倡导和推动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他于1989年著文讨论教学活动的要素时指出:“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教学因素,那就是课堂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课堂环境。”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几乎没有对课堂环境这一概念进行过分析,个别学者只论及课堂环境的概念和结构。如田慧生(1996)对课堂环境的含义及其结构做过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课堂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整体的课堂环境系统主要由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组成。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5]。范春林等(2005)则认为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并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的、社会的及心理的因素的总和。他认为,课堂环境的内容构成包括物理环境、社會环境和心理环境三大类别。物理环境是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时空环境等;社会环境是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和,大体包括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同学互动与同学关系、课堂目标定向、课堂规则与秩序等;心理环境则是课堂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6]。

3.2国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

西方国家的课堂环境研究工作共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3.2.1萌芽期:Lewin的场理论和Murray的需要-压力理论(Needs-Press theory),他们奠定了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3.2.2沉寂期:上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后期,这是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恢复建设时期,由于受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一特定社会需要的制约,关于课堂环境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忽视和冷落。

3.2.3发展期:21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的十几年间,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有两项极具影响的研究:一是沃尔伯格和安德森(Anderson)在60年代后期从事的一项名为“哈佛物理学项目”(Harvard Physics Project)的研究。另一个极具影响的研究差不多同时由穆斯(1973)在斯坦福大学开始,他创立了社会生态学实验室(social Ecology Laboratory),开展了“人类环境”研究。

3.2.4活跃期: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物理环境转向社会心理环境。到80年代,课堂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学论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逐渐成为教学论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4.结语

研究课堂环境的含义、结构、功能等,其目的在于服务于教育实践。课堂环境研究应该为教师创造有效的课堂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因此,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环境优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ewin,K.Principal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M].New York:McGraw,1936.

[2]Murray,H.A.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

[3]Stern,G.G.,Stein,M.J.,&Bloom,B.S.Methods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M].Glencoe,IL:Free Press,1956.

[4]Moos,R.H.The social climate scales:An overview[M].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1974.

[5]田慧生.論教学环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

[6]范春林,董奇.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8):61-66.

[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8]Walberg,H.J.,Singh,R.,&Rasher,S.P.Predictive validity of student’s perceptions:A cross-cultural replication[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runal,1977(14):45-49.

[9]Fisher,D.L.& Fraser,B.J.Validity and Use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81(5):261-271.

[10]孙云梅.大学综合英语课堂环境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11]谢丽娟.国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J].考试,2009(48).

[12]刘丽.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文化适应[J].科教文汇,2011(09上旬刊).

[13]刘丽艳,刘永兵.中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4]李秉德.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

猜你喜欢
心理环境课堂环境
开放式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改善高中物理教学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环境研究
中职课堂心理环境分析与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