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兰
摘 要: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能亲身体验探究科学的奥秘,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对现象的描述,对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合作探究调控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在激发情感和提高科学素养及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探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探究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具终生性、创造性的能力。我们现在所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之所以有如此改变,我认为是因为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合作调控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及策略,并将之有选择地应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新课程改革发展进程。
1.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引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学会科学方法,培养分析综合能力等,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观点。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创造出特定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思考欲望,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推进,不断深入,并且就问题做出合理假设,并在搜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对假设做出真伪辨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的学习活动、研究活动、创造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和样式。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科学研究、科学发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其实研究也好,发明也罢,一点都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对于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而言,要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把握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探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
2.1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影响
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我在多年教学实践探究和积累中发现,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此,我以学校附近的一片农田为研究对象展开一次实践探究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组、理论复习、调查记录
高三九班共有48位同学,每6人一组,共分为8小组。每个小组先就已有的基础知识罗列出与生态学知识版块有关的概念,如“个体、种群、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群落、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成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定性……”,然后对该农田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统计,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
第二阶段:分析资料、形成小论文并进行交流
各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进行合作,把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将成果形成小论文,然后在全班评析,并在老师引导下,各小组将论文进行进一步完善,然后再一次交流。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对观测指标的描述和结果分析的表达较之以前相比能有证据支撑论点,分析也是紧扣观察结果进行的,表达的语言层层推进;表达形式或文字或数字或图表或曲线或几者相结合……总之,表达体现出完整性、科学性、简约性、规范性、条理性、方式多样性。所以说,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同学们经过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使之对书本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从而增加了理性理解,并能将之以书面语言表达,从而提高相关能力。
2.2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联想能力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学是教师把课本知识讲得越详细越明白越好,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被“填”的“鸭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缺乏主观能动性。结果是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太少了,缺少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缺乏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殊不知,在教学实践中,其实“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而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常规思维方式,利用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原型启发,捕捉到创新的灵感火花,从而获得成功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丰富的联想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想起有关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连接。事实上,许多发明创造是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积极的联想思维,把一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有了广阔的联想思维,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收集到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效促成思维中创造活动的成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形式多样化,学生能亲身体验学习具体内容,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能将生活原型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联想,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联想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3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合作调控、继续学习能力的影响
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不是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要有效地调控,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交流,相互启发、互相帮助,每个同学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倾听别人发言时能合理提出建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有合作精神和调控能力,使学习过程张弛有度、有理有节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使之具有观察、记录、搜集资料、查阅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从问题中获取新信息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这种能力孕育着创新意识和再学习意识。
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科学素养教育,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通过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方法,可以使人们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尝试和实践。教学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课内兴趣向课外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自觉有效地参与到再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