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华
摘 要: 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要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
关键词: 初中思想 政治课教学 生活化 课堂设计 课堂实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日益凸显并渐成初中政治课堂整体设计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堂设计与课堂实现两个角度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探索。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要坚持教育生活化原则,用生活逻辑的理念作为课堂设计的方法论基础,从生活现实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符合学生日常生活逻辑规律、模拟生活现实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实践,为全方位实现三维目标奠定基础。依据这一要求,生活化的课堂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课堂目标的生活化设计。
在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中,生活目标是贯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条主线,生活目标成为提高学生素养、体现教育目标的直接落脚点。因此,在课堂目标的生活化设计中,要有意隐含教学的知识目标,把知识的学习融会于师生共同对生活素材的认知、感悟、解剖和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充分体现课堂的能力立意,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对生活逻辑的课堂实现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现实、思考生活过程、参与生活实践、提升生活能力成为课堂目标生活化设计的着力点。
(二)课堂内容的生活化设计。
要让课堂真正体现生活本质,一个前提条件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引入生活素材,把抽象的书本知识还原成具体现实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生活的学习和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发现奠定生活基础,并在生活问题的探究中获得理性满足,这样课堂才真正富有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师生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展现、分析,使得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在课堂中、课堂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师生互动的格局自然就被激发出来。
(三)课堂流程的生活化设计。
课堂流程要符合生活逻辑。生活本身有其发生、展开、延续的逻辑过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这些逻辑线索处于隐性的状态,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课堂流程如果符合生活逻辑,则必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利地引导学生从已知领域升华到未知领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宏观看,初中政治课三个板块的设计从“感知生活”到“探寻生活”再到“参与生活”,符合生活逻辑的过程;从微观的操作环节看,教材几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均符合生活现象发生、发展的运行规律。这给我们按生活逻辑安排课堂流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在老师的主导下,遵循“感知生活—探究生活—参与生活”的基本逻辑安排,经过课堂导入、推进、提升、丰富和实践新课诸环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得以实现,从而使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
(一)巧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新课程要求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引领学生领悟生活,进入社会,感受现实,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产生心灵震撼。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2012年9月,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后,不少的中国民众自发举行示威活动,抗议日本的无耻行径。但也有少数人当众焚烧、打砸日系车。你如何看待这少数人的行为?”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少数人的行为属于爱国行为;有的说少数人的行为不属于爱国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学生异常激动,兴致很高,在学生的踊跃发言中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探究生活素材,推进新课。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在新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素材,精心预设生活情境,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融合到生活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如在教学《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我播放了近期《今日说法》中的一小段,然后设问:“你觉得贝贝和佳佳能逃脱歹徒的魔掌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后,继续让学生探究:“贝贝和佳佳未能逃离魔掌的原因有哪些?在被歹徒挟持的过程中错失了哪些机会?”学生积极探索,从鲜活的事例中掌握保护自己的技巧:提高警惕,不轻信他人,积极寻求帮助,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
(三)感悟生活真谛,完善新课。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从自己原有的生活中获得真切感悟,以促使他们愉快地生活、不断地进步。所谓感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感悟,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特意安排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片,可怕的画面,凄惨的音乐,让学生异常沉默,相信他们此时已经完全理解这一知识点,更难能可贵的是明白“要为国家强大而学习”的道理,特别是对照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自然而然地懂得: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思想教育就实现了由过去的“灌输—被动接受”到“体验—感悟—自觉接受”这一转变。
(四)关注生活热点,丰富新课。
课程资源的生活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又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及时将生活热点作为教学资源纳入教学体现,体现政治课的生活性、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和吸引力,丰富政治课堂。如在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时,可联系春晚小品《扶不扶》讨论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点:“你喜欢这位男主人公吗?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在讨论中学生明白老人摔倒了当然要扶,并知晓做好事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就把课堂内外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把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增强政治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回归生活本身,实践新课。
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践行。因此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就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回归生活,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例如在教学《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后,可以布置学生调查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合理消费》的知识后,结合自家的家庭实际,尝试着制订“家庭理财方案”,并对自己的理财心得进行整理,做成手抄报,供全班学生探讨,从而让学生从现在就学会理财,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生活即教育,让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更好地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政治课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生动,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2]陶行知文集.
[3]盛群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
[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