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

2015-09-10 07:22戴青
考试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名著鲁迅

戴青

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学习,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少教”与我国提倡的“精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知道读名著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水平,但只有少数学生在课余时间读名著。这些名著中有的是几千年前的中国作品,有的是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作品,而且它们都不是专门为青少年写的,这些作品的时代、内容和中学生的生活、思想之间必然有距离,学生难以接受这些作品。那么,怎样才能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呢?语文老师不妨采取如下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读名著。

一、巧介作家,走进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开展有效的阅读对话。只有通过了解作家,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作品。

在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时,可以先介绍作者:泰戈尔留给世人的,是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印象。他不用化妆,就可以扮演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直到他很老了,仍然能够用童心创作。“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泰戈尔的诗就像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具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会使人脱胎换骨,使人沉浸其中而忘却灾难、痛苦、战争及邪恶。因此,他的诗在印度是“家传户诵”的。学生听了这段简要的评论后,激起读原作的欲望。

又如对鲁迅的作品,多数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鲁迅曾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对此,可借鉴钱理群教授的方法,从“作为人的鲁迅”出发,这样评价鲁迅:“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只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专栏作家(最早的自由撰稿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一个写作者。”从而让学生感受鲁迅的丰富、真诚、情趣和作品中语文的魅力,得到学生的回应之后,才适时地开始讲“作为思想精神战士的鲁迅”。这其中既有“读什么”的回答,又有对“怎么读”的思考。

二、从标题、开头或结尾入手

著名作家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标题、开头或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猜测作品中蕴涵的意思或内容的能力。

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红”、“黑”是什么意思呢?历来就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红”代表红色军装,“黑”代表教士黑袍;有的说“红”指法国大革命的英雄时代,“黑”是复辟时代的象征;有的说“红”指反抗复辟的叛逆者于连,“黑”指反动教会及贵族势力。对这些种种说法,最好的办法是学生自己读《红与黑》,作出判断。

读《红楼梦》可以抓住全书的前五回,这是全书的总纲,尤其是第三回,是作者精心结构的一篇文字,在全书中占重要地位,为全书情节发展展示两条线索:一向社会政治生活纵深拓展,二向贾府的家庭深入。

读《老人与海》从结尾句“老人正在做梦,梦见了狮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寓意,人与外界力量的搏斗中虽难免失败,但勇敢的品质永存,老人失掉了捕到的鱼,但仍不失为这场海上恶战的胜利者。

三、抓住作品的语言特色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有些作品可抓住语言特色进行阅读,比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

阿成的《棋王》一文,写得很精彩,和主人公王一生的棋品一样,《棋王》通篇散发出中国文学特具的墨香,每个字都直取文化的深层,品读时应抓住平白朴实的语言。比如王一生一个人和九个人下盲棋,他一个坐在中间一把椅上,“眼睛虚望着”。这一个“虚”字用到了实地,将多少表情术语一网打尽。“他一个人空空地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这比喻物也是常见的“铁”,用这实物比喻难以言传的气氛,这气氛就变得可视可闻。后文写王一生获胜后一时难以恢复常态,作者只用一些短句,如“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毫不渲染,十分克制,然而读者已经窥见棋王瘦弱的外表下的巨人般高大的形象,深深为之感动。

又如钱钟书的《围城》,《齐人物论》曾这样评价:如果说《管锥编》为钱钟书加了冕,那么《围城》就是这顶学问王冠上的宝石。《围城》中一个个结实饱满、因作家自身内涵而生发开来的场景、细节,构成了最精彩最吸引人之处。小说中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尤其是修辞手法的使用密度之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钱钟书在小说中的比喻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且看还有这样一段:讲师比普通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是著作当讲义。好比初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实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试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这段文字作者通过几个富有幽默感的比喻,把讲师、副教授、教授在大学的地位揭示出来。后者把教授、名教授的两个阶段揭示地如此令人深省。导读时可让学生将这些收集、整理在读书笔记中,再加以揣摩,以指导写作。

四、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

对于一些内容艰深的作品,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读,只需了解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例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天书”式的作品,连一些法国读者也认为,只有在早晨头脑清醒的状态下才能读得下去。它不同于以往的长篇巨著,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那样有一以贯之的人物、情节,而是由叙述者将许多不连贯的回忆片段一环一环地随意地描绘出来,展现的是遥远而朦胧的画面。同时,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位做医生的英国读者说:“我想大胆预言:在一百个人中,看完《尤利西斯》的人不超过十个。在十个看完的人当中,五个人会看得很吃力。除了作者以外,我可能是唯一从头到尾看完两遍的人。我从本书学到的心理学及精神病学,比在神经学研究所十年的收获还多。”

可见其阅读难度太大,如果让学生硬着头皮读意识流小说,那么只能浪费时间,徒劳无功。只要学生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就是阅读的最大收获。

五、利用媒体造势,“悦读”名著

许多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或动漫,如在读《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前,先组织学生在光影世界中“阅读”——觀看有关影片、动漫或电视剧片段,再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层层渲染、不断造势,吸引学生读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在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体验,体验阅读愉悦,完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

现代传媒还有丰富的资讯,便于学生解读名著。学生可以从网上查阅作家的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对深刻理解主题大有裨益;还可引导学生从报刊、网站上收集名著的评论性文章,让学生在乐此不疲中慢慢受益。此外,利用媒体讲解名著也成时尚。如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就为“引读”名著提供了契机:当鲍鹏山“新说水浒”时,学生会饶有兴趣地读《水浒传》,当刘心武讲《红楼梦》时,班级会掀起“红楼热”……

语文阅读教学亟待“少教多学”,目前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少教”到底应该教什么,少教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怎样的“少”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学生应该多学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于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才会实现名著的“悦读”。首先,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和学生的阅读现状,科学地为学生安排、制订阅读计划。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循序渐进地阅读名著。同时,教师还要有效地与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增强阅读效果,督促他们下一次的阅读行为。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名著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鲁迅《自嘲》句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