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生活史资源开展课堂探究式教学

2015-09-10 23:06王静
考试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新课改

王静

摘 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社会生活史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学习的内容,相较以往严密繁复的政治史、经济史更容易掌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既能以点带面,切入点小而具有代表性,容易上手,又易于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 社会生活史 探究式教学

进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启动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新课改采用模块—专题式课程结构,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的方式构建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特征,方便学生经验、社会性问题与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教师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课程实施提供前提条件,致使学术性内容和生活性内容融会贯通、互相提升①,为学术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创造空间,为历史学科体系的拓宽奠定基础。另外,模块式课程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整合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②。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认为,社会生活史资源是开展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理想切入点。

1.社会生活史资源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社会生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类整体的生活状态,包括政治生活状态、经济(物质)生活状态、文化(精神)生活状态、社会生活状态”③,是可触可感的历史,比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以点带面,切入点小而具有代表性,易于展开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社会生活史资源丰富广泛,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诸如饮食、服饰、住房、交通、文娱、婚丧节令、人际交流等引入教学,会让学生大大拓展历史视野,以全方位的历史知识来,形成整体的历史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利于教学目实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指导学生解读这些社会生活史资料,透过表层探讨当时的历史情景,锻炼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研究理念。可以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历史档案馆、互联网、文物遗迹等社会资源收集丰富的社会生活史资料,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当地的风土民情、岁时风俗,利用家庭资源,通过照片、实物及亲友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或者是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活动,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开发、乡土史教学等途径,以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缺陷,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直接、多渠道地接触历史,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2.高考命题趋势给社会生活史探究式教学的启发

在近年来的考题中我们发现江苏高考历史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趋势:社会史的研究资源拓宽了高考历史试题的材料来源,社会生活史涉及的市民阶层、人口问题、妇女地位、婚姻家庭、社会焦点和社会风尚等领域成为反复引用的情景材料。比如(2008年江苏卷,历史,21)考察中国古代商人、戏曲和民间生活,这道题在题目开头引用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中的一段话:“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④充分说明新课改下高考对社会生活史的关注。2009年江苏高考延续2009卷的特点继续加强对社会生活史观的考察: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从民生百态中挖掘问题的本质,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和基本趋势,这样的高考命题趋势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非常明晰的教学导向,因循传统、盲目依赖教材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形势的变化,加强社会生活史的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必然选择。

3.如何利用社会生活史资源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

目前的社会生活史教学存在“考的活而教的浅”的问题,如何将社会生活史资源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呢?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运用社会生活史资料的主要途径。而兴趣是联系社会生活史资料和探究学习的纽带,也是社会生活史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针对不同的社会生活史资料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创造探究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首先,巧妙选择社会生活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新课导入,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的关键。比如介绍罗斯福新政一课,可以以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的导言部分一段文字为切入口,“在美国历史上,很少有像胡佛那样受到老百姓讽刺、憎恶的…(当时)窝棚称为‘胡佛别墅’,窝棚区称为‘胡佛村’;失业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称为‘胡佛袋’,在公园长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旧报纸叫做‘胡佛毯’”⑤。通过这段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对材料进行探究、解析,以对胡佛时期美国严重的社会现状作出相应的结论。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生活史资源为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同时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比任何学习方式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争论,这样得出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记忆更深刻。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因素指导他们探究,教授给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方法,形成个性的学习方式,以此促进探究学习兴趣的形成。让学生直接阅读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者是影像资料,通过分析对比,印证课文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针对性地选择社会生活史资料,精心创设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教学情境。采用各种资源的呈现形式,绘画、图片、音像、实物等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引导他们捕捉和认识历史信息,利用历史资料说明问题,从而渗透“史由证来”的历史思维意识。

3.2设计问题,启发思维。

探究式学习,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为宗旨。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科能力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通过劳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得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结论,最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辨析评价和总结提高。问题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核心,比如介绍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更时,老师可导入介绍: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⑦。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这段话的思考,然后通过PPT继续呈现三段材料:第一段叙述一位村里的老婆婆摇着手纺车赚取微薄生计,然而天天纺棉的所得收益,由于内外部因素,以远不如年轻时候;第二段介绍作者家乡余姚,展现两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⑧,另一方面是近代纺织业对家乡妇女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影响;第三段材料介绍“洋纱盛行”对当地妇女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展示材料后,可提出设问:请同学们根据第一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学生通过概括材料“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等信息,带着问题查找课本知识,能较容易地概括出答案(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接着再加以问题引导,提问学生根据材料说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也就是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锻炼学生阅读、提炼、分析、综合和概括材料信息的学科基本能力,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对三段材料有效信息的归类、概括,并呈现其整理的材料要点:“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最后加以归纳和总结,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可以这样设问:“社会问题突出,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变化呢?”在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设计的三个问题,一环接一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到技能、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探究逐层深入,思维越来越活跃,特别是最后一问,具有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答案,而实际上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经给出辩证法的思维方向,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评论历史观点和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这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迎接挑战的最高峰,老师可以及时加以升华,设计一个追问: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突出,矛盾众多,你们怎么看待?学生延续上一个问题的辩证思维会对当代社会问题得到比较理性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主流,是大势所趋。这样既能体现历史的现实关怀又升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凸显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总结上述教学案例,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对问题的研究,在运用社会生活史资料的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类型的问题为导向穿插各个环节,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并且锻炼学生在头脑中寻求答案的敏捷性。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灵活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加工,提出一些稍有难度又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通过提问——追问——探讨质疑——反问的方式营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活跃学习气氛,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最后解决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探究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和拓展史料,学会运用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3.3活动课堂,挖掘潜能。

社会生活史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指导学生解读这些社会生活史资料,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事先布置好探究活动课的选题,安排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和参观等方式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最后以书面形式或者制作PPT呈现研究成果,课上各小组选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观点的陈述讲解,通过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探讨,进行反馈修正,教师辅以研究方法的指导,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各组学生解决问题。当然,探究式活动课程可以是由教师直接提供所有相关的资料,设计主题,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对于一些颇有争议性的材料课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搜集证据,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意见观点的陈述,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这种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直接、多渠道地接触历史,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在积极互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

4.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⑨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为学”,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宣扬的理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利用社会生活史资源教学的过程中追求和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用生活化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注释:

①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③梁景和.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河北学刊》2009(3):64.

④[法]雅克·勒高夫主编.新史学.见曲一线主编.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2.

⑤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84.

⑥刘海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1-254.

⑦曲一线.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93.

⑧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见曲一线主编.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93.

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3]梁景和.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河北学刊》,2009(3)64.

[4]刘志琴.青史有待垦天荒.《史学理论研究》,1999(1)89.

[5][法]雅克·勒高夫主编.新史学.见曲一线主编.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2.

[6]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84.

[7]刘海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1-254.

[8]曲一线.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高考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93.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