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感受

2015-09-10 07:22吴杰敏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教学

吴杰敏

摘 要: 识字是为了阅读,小学生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不能这么说。小学生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都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不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整体认知的程度。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现艺术形象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使读者情动于衷,融入意境,获得美感,受到性情陶冶和心灵感悟,这正是语文课本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阅读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却费时、耗力、成效低。阅读教学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己成为语文老师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如此,这种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所以,教师要力求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情境,激起浓厚阅读兴趣,创造乐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不断阅读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如读思结合习惯、归纳总结习惯、写读书笔记习惯。所以,致力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保护好阅读习惯和持久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才能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学的能力。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课文的感染作用。

如何培养语感呢?我认为应该做到这么两点:培养学生语感,抓住课文中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通过分析、比较(增、减、删、调换、对照)、体会、推敲关键词语,发现其妙处,达到意会的目的,语感就会油然而生。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如古诗词教学中一些经典名句的重点字词的运用,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入、过”等字,则只能表达一层意思,就是春风已经来到江南,而原句中的“绿”表示的意思则深刻得多,不仅说明春天已到江南,而且有春风染绿江南的意思。经过这样调换比较,学生理解了绿的绝妙用法,也就培养了语感。除培养学生语感外,还应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阅读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体会。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敏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训练语感,不仅要在语言文字上揣摩,还必须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

三、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想象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而进行创造性学习。阅读教学中的想象指对作品的情景进行扩充、联想,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自由遐想。教学中,教师要把以讲为主改为以问和讨论为主,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想象余地的文字上,把握有关词句、段落,提出恰当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想,进行多角度想象,给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天地和条件。随着学习深入,学生不断产生新疑问,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探索求解,激发创新意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是说,其一,读书活动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是听老师讲书;其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有个性、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不能整齐划一,追求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

四、阅读教学中注重拓宽学生阅读范围,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统计资料表明,人的一生所获的知识由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约占20%左右,80%左右的知识是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同数学课中的例课,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熟练技巧。叶圣陶先生说:“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读不可。”这里强调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小学毕业,仍然没有形成阅读能力,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究其原因,仅限于课内课文学习,课外阅读量不足,致使阅读能力下降。学生要在学会阅读课文的同时,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主动迁移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积极地、创造性地阅读,这将有助于主动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学会学习,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质。讲究科学,坚持精讲巧导。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低质乏味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不讲科学的教学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学,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艺术性。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其次,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老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老师的教诲指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读书,顺利实现“内化”。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