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从教学中品味生活

2015-09-10 07:22许志忠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历史教学教学策略

许志忠

摘    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履行。本文着重阐述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拉近历史和生活的距离,让历史教学活起来,把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以落实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生活教育。他指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具体到历史学科,我们要教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善于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把历史融入生活,让历史教学生活化,并在教学中品味生活。那么,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的灵丹妙药是什么呢?

药方一:用心感受历史,学会与古人换心

有人说,讲历史就是讲鬼故事。这是错误观念,历史书上的人大多已死,但绝不是讲鬼的历史,而是讲人的历史。既然是人,总免不了七情六欲,只要我们走进其内心深处,就能很好地理解其所作所为。如讲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废除了宰相,设立了锦衣卫,还滥杀功臣,大兴酷刑,发明了“廷杖”等惩处手段。为了让学生理解朱元璋的这一系列做法,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朱元璋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秦始皇的暴君?然后分析指出,这都跟他的疑心病有关。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古代把起义军称为贼),于是下令将其处死。可见,朱元璋的多疑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为什么朱元璋会多疑到这等地步呢?造成他多疑成癖的原因是什么?就在于他的自卑。为什么都做了皇帝了,还会自卑呢?因为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后投到郭子兴的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最后一跃成为开国皇帝。他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没有文化;担心武将们会拥兵自重,暗中打他皇位的主意。为了使自己安心,他下了一个历代开国皇帝都没有下过的决心——在有生之年铲除所有开国功臣,并借机废除丞相,以绝后患。因为自卑,他对待周围人和事务高度焦虑,使得朱元璋在待人处事中多疑成性、过分敏感,不能做到恢弘大度、宽容仁慈。为了严密监视臣民,他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这一机构的设立正是朱元璋自卑多疑性格的体现。通过对历史人物心理的分析,从而理解其所作所为,拉近古人与学生的距离。

药方二:细心观察生活,学会用生活常识理解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不是靠死记硬背,关键是懂得理解。历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呢?方法可能很多,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理解,无疑是条捷径。如分析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有一个重要条件是严寒的气候。但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用生活常识帮助他们理解。大家知道电冰箱里面温度是多少吗?(零下18度)当手放在冰箱里稍微久一点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冻僵,伸缩不灵活了)冬天还是夏天发动摩托车快些呢?为什么?(夏天,因为冬天气温低)大家知道莫斯科当年的气温是多少吗?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也就是说比冰箱还低。德军被冻得扣动机枪的力量都没有了,大批坦克汽车因不能发动成为一堆废铁。而苏军早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苏军获胜的原因。

药方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注重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说:“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必须把历史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这样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①历史使人明智,学历史就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获取古人的智慧,从而启迪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首先,历史教学要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为什么说钓鱼岛是中国的?为什么钓鱼岛会成为中日领土的争端?这是许多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向学生阐明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进一步提出:既然钓鱼岛是中国的,为什么我们不用武力强行收回呢?让学生回顾中日关系的历史,从中得到启迪:中日战争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日两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促进双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我们渴望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搞好中日关系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历史不容忘却,但我们更应展望未来。

药方四:用心品味生活,让教学语言生活化

从易中天《品三国》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再到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不断刷新传统讲史方式,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同样,我们要说:“历史课应该可以上得好听。”如何才能好听呢?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将历史融入现代因素,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打动学生。但更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应是他们用心品味生活而形成的生活化语言。如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这样问学生:大家吃过葡萄吗?(吃过)那大家猜猜看,千古一帝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葡萄呢?(不能)为什么呢?(因为葡萄生长在西域,那时葡萄还没传入中原地区)那么,我们今天能吃到葡萄得感谢谁呢?(张骞)为什么呢?(因为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葡萄才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教师通过聊天式语言,从生活中常吃的葡萄说起,让学生了解张骞通西域这段历史。这一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改变历史课的“枯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历史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大有学问。

当然,教师的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讲课时如果能用生活化语言,再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那么历史课堂必将活起来。如讲到党历史上所犯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时,我就问学生:“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呢?”许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于是我举了一个例子:下课了,两个同学要从五楼到一楼去。一个同学一听到下课铃,就急匆匆从楼上跳下去,结果他第一个到楼下。另一个同学却一步一步地爬下去,害怕一不小心滑倒摔下去,结果花了老半天的时间才爬到一楼。你们认为这两个同学,哪一个对呢?(都不对)没错,第一个同学是第一个到了一楼,但他恐怕也会第一个到天堂。我们把这种过于急进冒险的错误称为“左倾”错误。相反,另一个同学过于胆小怕事,我们就把这种保守投降的错误称为“右倾”错误。那么,“左倾”好还是“右倾”好呢?接着老师就学赵本山老师的小品,身子向左倾斜走几步,又向右倾斜走几步。学生一下子就笑了,也从肢体语言中明白,不管是“左倾”还是“右倾”都不好,都是一种错误。

综上所述,一堂历史课要鲜活,教学生活化是其源泉。历史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通过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方法,使历史活起来,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生活教育,1936-3-16,VOL3(2).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教育论文选集,1943.4.

[2]陶行知.生活教育,1936.

[3]钟玉娟.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007.2.

[4]周春燕.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5]李学颜.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课堂生活化.

[6]胡良建.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历史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