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摘 要: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阅读教学中紧随文本教学而进行的课堂练笔,它融读写于一体,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为素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的迁移训练。为了加强小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练习,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作者抓住课后练习、文本“留白”、关键字词等随文练笔的资源,在课堂中生成并设计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从而真正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随文练笔 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必要性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阅读教学中紧随文本教学而进行的课堂练笔,它融读写于一体,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为素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的迁移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小学阶段习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强化学生的片段练习有极大帮助。新课改以来对于写的练习更重视,形式也更创新,成为新课改课堂上较精彩的教学环节。但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流于形式,训练目的不明确,缺少即时的反馈等,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的实效性并不强。因此,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例谈谈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实践探索
1.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语文课本中的课后练习被当做是阅读教学的附属品,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存在先讲课文、再处理课后练习题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文题脱离”现象,不能很好地与文本教学相融合。其实课后练习往往从某种程度上能折射出文本的阅读目标,所以应该把这种练习当做一种弥足珍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巧妙融合贯穿于文本教学中,达到文本阅读的目的。
这种融合可以是直接把练习的原问题引入相应段落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在语言表达及侧重点上做稍微的改动,与相应的段落教学融会贯通。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后练习3:展开想象,说一说四十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后练习3: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类似的这种练习可以放到文本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原问题,作为课堂结束环节的练笔和升华,这样课后练习就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融合,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课后练习不容忽视,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2.善于抓住文本“留白”,精心设计练笔形式。
(1)文字的“留白”。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往往有很多地方作者写得抑或是意犹未尽,抑或是引人幻想,抑或是发人深省,这些都是文本“留白”之处,是课堂练笔的很好抓手。如苏教版《学会合作》一文主要讲了合作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话: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你是_______,就要________。这样的句型练习,也是拓展学生思路的很好的文本资源。
(2)插图的“留白”。小学语文教材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编写时许多课文都配上精美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但往往图上的内容在文本中的表述并不多,或者表述的范畴很有限,留有很多的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既有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因为在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看图说话”式的小练笔,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的有效手段,提高“看图说话”的实效性。
如苏教版《爱如茉莉》中的插图: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于是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大胆想象练笔:这幅静止的画面背后有可能发生了什么,他们可能说什么,爸爸妈妈又分别是怎么做的?妈妈的嘴角为什么会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为什么坐在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上睡着了,而且是紧握着妈妈的手?这样这幅静止的画面立刻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学生面前呈现出的是前前后后感人的连环画,课文中的插图就成了这感人的连环画的连接点,文本的意义在学生头脑中就丰富起来。
3.细心研究文本“灵魂”,抓住关键促进生成。
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文本的“灵魂”是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句子,如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但对某些段的教学来说,“灵魂”就是文本中的关键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抓住文本中的某些关键字词和标点符号可以促进课堂随文练笔的生成。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描写扫路人的一段话: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一口气。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抓住“每天”、“倒抽了一口气”这些关键词语进行这样的情景练笔:是啊,想一想老人扫路的那些日子吧,严寒酷暑他每天都要________;寒冬腊月他每天都要___________;下雨的日子他要___________;下雪的日子他也要___________……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的险峰下扫路怎能不使人倒抽凉气呢?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能体会到扫路人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本阅读目的的达到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从文本内容、文本的言语形式、写作特点等方面挖掘符合文本本身特色的且能体现文本本身价值的多角度的练笔形式,抓住更多的随文练笔的资源,在课堂中生成并设计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在学生练笔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内心受到人文熏陶,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真正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