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方史融入高中常态历史教学的研究

2015-09-10 07:22胡靖华
考试周刊 2015年38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胡靖华

摘 要: 本文重在研究厦门地方史和高中常态历史教学相融入的话题,对相应的厦门地方史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并探讨了相融入的原则与操作方法,希望对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厦门地方史 高中历史 常态教学

笔者重在探讨厦门地方史资源和高中常态历史教学相融入的话题,而非厦门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在学生中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亦非高二年级选修课的历史教学。

一、厦门地方史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大致梳理

如何整合厦门地方史资源呢?首先应明晰目前厦门所使用教科书的体例,它是按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三个必修模块组织内容的,其中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那么对厦门地方史资源的整合,也应和教科书的内容组织相对应。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整合符合高中常态历史教学的内容。

首先要下载和翻阅几部有代表性的地方史专著。通过资源搜集,我找了厦门地方史名家洪卜仁、孔力、李启宇、顾海等人的相关专著和论文,如《厦门史料考据》、《厦门史话》、《厦门地方史讲稿》、《厦门港(福建海港史话)》、《闽南先贤》和《租界时期的鼓浪屿之研究》等,做了精读和认真的读书笔记,对厦门地方史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时间的划分来看,可以粗线条地分为明清之前、明清时期(古代史部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几个大阶段。如按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知识进行内容整合,大致梳理如下:

在必修一中各专题及对应点如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中央集权(收复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厦门开埠、反抗列强侵略(清末、抗日战争时期)、外国教会的文化侵略、清末海关、鼓浪屿租界和工部局的设立;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厦门小刀会起义、义和团运动中的厦门事件、厦门的党团组织、厦门工人阶级的壮大;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厦门解放、海峡两岸关系及缓和与“一国两制”。

在必修二中各专题及对应点如下: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海为田、火耕水耨、海禁与闭关锁国、海商经济和走私贸易(郑氏海商集团的三角贸易)、中国的商总(洋行)、鸦片走私、茶叶贸易、苦力贸易、兴办洋务(胡里山炮台)、掠卖华工;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厦门民族工业的发展、华侨的作用(侨批业等)、金圆券和厦门物价;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五计划期间的高集海堤和鹰厦铁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创办经济特区);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厦门衣食住行的变化、厦门民间习俗(渔民习俗和搏饼习俗)、妈祖、保生大帝;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葡萄牙殖民掠夺)、红夷(荷兰人)侵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重地;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9·8贸洽会)、亚太经合组织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等。

在必修三中各专题及对应点如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理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宋朝苏颂、厦门南普陀寺和植物园等处的摩崖石刻、古代艺术(南音、高甲戏)、雕刻版海图;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卢戆章和中国的汉字改革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辜鸿铭;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陈嘉庚和厦门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

二、厦门地方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一)对应性

虽然相较于宏观的中国史而言,厦门地方史显得很微观。即便如此,厦门地方史的内容也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因为要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所以应找到和课标相对应的地方史料为宜。

(二)科学性

在相关地方史著作的编撰中,或是出于突出地方和乡土的自豪感,或是由于史料掌握得不够全面,一些地方史实的叙述会出现不严谨之处,甚至出现失真和错误。我们在选用地方史料时,要多加甄别,仔细核实,注意史料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典型性

在搜集对应史料的过程中,应抱着宁缺毋滥、精巧兼具的态度,找一些典型性的地方史资料。比如说,涉及的历史人物最好是具有全国声望的知名人物,至少也应是在厦门知名的历史人物;涉及的历史事件不仅和课标核心知识密切关联,而且是对其有益的、必要的、生动的补充;涉及的历史古迹不能生僻,至少应是厦门知名、常人均能略知一、二的。

(四)通俗性

通俗性和典型性是密切关联的。正如上述论及,典型性史料也应具有通俗性特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当涉及的材料是文言文且超出了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引用者应将其作注,或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且,涉及的内容不用过于细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名、地名、细化时间等可以删除或省略。在使用相关通俗性地方史料时,若能适当关注史料的趣味性,自然就更好了。因为趣味和通俗实际是不能分家的。

(五)相关性

相关性指的是有些史料的发生地未必在厦门,却是厦门人在外地经历的事件;有些历史人物未必就是厦门人,但存有他们在厦门当地的经典事例;有些事件或运动未必发端于厦门,但厦门却受到其重要影响,并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这样的史料可以作为地方史资源进行适当整合。

(六)直观性

在使用相关地方史料时,纯文本或口头的讲述或许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主要是本地史料,必和本地有莫大的关联,或许时至今日仍有相应的历史遗存,此时若能直观地通过相关的图片、照片或简短的影像资料再现,定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有的地方史料是通过学生的途径收集而来的,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厦门地方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操作方法

(一)点缀式的插入

点缀式的插入法看似简单,但它是建立在掌握较充分的地方史资料并有效加以整合的基础上的,否则就无法做到信手拈来,在教学中无法做到恰到好处。如讲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必然会涉及科举制度的教学,这时便可选用厦门开拓始祖“南陈北薛”之一的陈姓家族第八代陈黯的例子。陈黯原本十分聪明,10岁便会作诗,闻名乡里,可是先后18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于是在金榜山建造了一间隐居的石室,自称“场老”,意思是老和考场打交道、老是落选的人,金榜山因而名场老山。说起金榜山,厦门人是众所周知的,今天在金榜山还有其遗址。此例的选用当能较好地说明古代科举制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又如讲到明朝的海禁政策时,下面这则史料比较适合: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明嘉靖年间,一艘双桅帆船漂泊到朝鲜。朝鲜兵船以为有人侵略,同这艘“唐船”交战,朝鲜兵士死伤多人。后来朝鲜泰安郡守急忙将这一情况报告李氏朝廷,朝廷要他们慎重地以礼相待,令地方官劝说船上人员全部上岸,准备按照惯例从陆路遣送回国。但是,船上的人不愿上岸,自称是来自大明国福建泉州郡的商船,在海上遇到飓风,随风漂流来到朝鲜。船上一人名叫李章的还用骈体文写了一封奏章,上书给朝鲜国王,叙说他自己生长在同安,为了谋生,造船到国外贸易,赚点钱赡养家口,不幸遇到飓风而漂泊到朝鲜,请求国王陛下同情他们的遭遇。在另一篇上书中,申明他们私自造船并出海贸易是违反明朝国法,如果从陆地遣返,就必然会受到本国政府的严惩,不如死在海上,请求国王允许他们原船回国。当朝鲜官员还在考虑如何处理此事而犹豫不决时,同安商船已悄悄地扬帆返航了。通过这则史料,学生不仅知道当时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对百姓出海贸易严加禁止,而且应知晓尽管有海禁政策,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是无法禁绝的,而且参与海外贸易的甚至有一些有知识的读书人,说明当时生活确实不易。

点缀式的插入可以用在教学导入时,也可以用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合适的例子,不用太长,最好精简一些,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舍弃,抓住一些关键信息。当然,点缀式的插入可以通过命制原创题的形式出现,同样以前文的材料为例,可以设计成以下题目: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明嘉靖年间,一艘来自福建的海船漂泊到朝鲜。朝鲜令地方官劝说船上人员上岸,并准备按惯例从陆路遣送回明朝。但船上人员宁愿死在海上也不愿上岸,并上书朝鲜国王叙说谋生的辛苦。由此可以反映当时()

A.明政府已松弛海禁政策 B.私人海外贸易无法禁绝

C.福建和朝鲜民间贸易兴盛 D.重农抑商观念有所弱化

总的来看,点缀式的插入相对比较自由,只要找到相关的契合史实和整合好相关的史料就可以在教学中呈现,因为它们是一个个的“点”,呈现的时候不用考虑和其他部分的关联,相对比较孤立,也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只要有可能,就可以在现有模块教学知识体系下的每一课中都加以呈现。笔者认为,在一课中的呈现不是越多越好,以不超过两个例子为宜,一定要精选,否则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当然,也并非课课都得呈现,如果教材中有更好的材料或是有其他非地方史的经典史料,就无需使用相关的地方史料。

(二)线条式的串联

因为当下的历史教学是模块专题史教学,在一节课中它的时间跨度可能会非常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线条式的串联”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体现。

第一种方法需要教师动大智慧,对一课的内容进行重构,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并力图将主要核心知识点都融入教学之中。笔者曾以“近当代厦门的饮食文化”为主题折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三个时段,即鸦片战争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并节选相关史料,由于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亲切,参与意识较强,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种方法可以从某一个话题着手,将二至四个点串起来,设计一道材料题,这道题适宜在一节课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回顾本课知识或关联相关已学知识时使用。如在教学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可以厦门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炮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节选以下材料并设置相应问题:

厦门胡里山炮台景区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炮台竣工至今,它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竣工于1896年十一月初八,早在1874年,清廷就拟建胡里山炮台,但“约需三十万两”白银。闽浙总督卞宝第及其继任谭钟麟多次向皇帝上书,一波三折,历尽艰难。炮台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28生(280mm)克虏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

材料二:1957年间,厦门铁工厂建厂初期,经厦门造船厂介绍,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了两门克虏伯大炮,拆做原料。西炮拆完,准备再拆东炮时,消息传到市委、市政府,市委书记出面制止,东炮得以保存下来。西炮的部分于1983年保存到厦门市博物馆。

材料三:胡里山炮台景区年均接待中外游客达上百万人次,成为了厦门旅游城市的名片和窗口。胡里山炮台珍藏的克虏伯大炮是稀世的珍贵文物,其价值无法估量。经过近十年的经营管理和景区开发,炮台和28生克虏伯大炮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已得到深度挖掘和市场认可。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里山炮台兴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兴建的目的。

(2)克虏伯西炮被拆毁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有何认识。

(3)克虏伯大炮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

该题目不仅回顾了清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兴办、清政府的腐败和国力衰弱等相关史实,而且及时复习了本专题中涉及的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核心内容,更关联到了文物保护意识的变化等相关知识。

只要用心整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可以从陈嘉庚不同时期对厦门教育事业的支持及其思想的变化为题切入,也可以从厦门人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切入,等等,这都可以在一个模块内形成相关联的线条。这种融地方史和核心知识于一体的题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所需要的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的要求。

(三)知识面的整合

所谓的“面”是由多根线构成的,可以是纵线,也可以是横线。笔者所说的“知识面”和知识“线”相比,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如它可以打破现行的知识模块,可以进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的综讲到经济模块时,可以将政治、经济做一个综合,讲到思想文化模块时,可以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做更广泛的综合。所以“知识面的整合”在高二和高三的历史教学中使用较妥当。因为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必然会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展示一幅较全面、较生动的历史图景。高二和高三学生应当具备相应的综合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动知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不仅为地方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入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引了知识面整合式教学的方向。同样以上述的胡里山炮台为例,如果增加以下史料“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厦门对敌有线广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10月6日,播音员首先直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则可以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关联到所学的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变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核心知识点就可以有机融入其中。从整体上说,这样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对学生自然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平时教学中,笔者会不断尝试从某个点或话题切入,尽可能地做一些围绕核心知识点的整合,并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学反思补充和完善。

地方史资源是一座教学的宝藏,身边的资源要学会利用、懂得利用和善于利用,努力做好地方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在目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应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