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5-09-10 07:22黄丽丽
考试周刊 2015年38期
关键词:周长交流教材

黄丽丽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思考。

1.教学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有效提问,激励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2.1问题少而精。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知识的关键与本质,运用归纳、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2问题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自始至终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切不可忽视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法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单一局面,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时,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像抛绣球一样“抛”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有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试一试(合作、操作、探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学的办法小组合作再多测出几个不同的圆周长,做好记录(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觉得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关系吗?大胆说一说可能有什么关系?(设疑、交流)——通过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你想的一样吗?(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4.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首先要“入”教材,认识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什么,主要的知识点和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每一个素材,或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想办法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外,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周长》的课文中,教科书提供的情景和思路是:一片树叶,用一段绳子将它围一周,然后展开,用直尺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但是教材中这段内容与前后知识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思考编者的意图,把这个内容落实到位。

我正好听到了一位教师在教这节课时的处理方法,先让学生分别研究圆形、五角星形、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概括出“围、滚、量、算”等方法后,得出“对于不同的图形,测量周长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一结论。然后出示一片树叶,提问:“对于一片树叶,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立刻分组,用线围一围,然后再拉直量一量,便得出树叶的周长。

我认为这样处理较好,先是从众多素材中认识、体会、感受、测量不同物体周长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上面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体现了“实践—概括—运用”这一教学过程,通过适当改变教材呈现顺序,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

猜你喜欢
周长交流教材
如此交流,太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教材精读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教材精读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巧算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