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廷耀
摘 要: 对于小学英语来说,布置课后作业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对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其二,可以借此检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以英语新课标的标准为依据,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英语课后作业布置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后作业 布置问题 布置建议
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要完成的一种功课形式。好的课后作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吸收和化解。课后作业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另一种自我掌握,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学习,也是对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有机融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掌握课堂教学的成果,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对学生掌握比较困难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查漏补缺,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小学英语课后作业布置的情况
1.形式比较单一。
以往布置英语课后作业的时候,通常以读、背、抄、写为主要形式,这样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任何的弹性空间。
2.内容比较枯燥。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没有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这就造成课外作业的内容比较单一、枯燥,缺少学习的乐趣,学生在书写课后作业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为了再次上课的时候应付教师的检查。
3.应试教育成分较多。
教师课后布置许多的作业,只要是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学生在课后做大量的课后作业,只是作业的数量在增多,而学习的质量没有得到提升,包含大量的应试教育成分。
4.作业落实性较差。
教师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只是注重布置作业而没有注重作业的落实性,导致无法高效地控制和处理学生的抄袭现象,因此课后作业落实性比较差。
5.评价内容简单。
教师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没有新颖的评价,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多数时候,教师依据学生书写的规范程度对课后作业进行评价,通常可划分为三个档次优、良、差。对于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在进行检查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激励话语,这样就不会得到较好的反馈。
二、小学英语课后作业布置的意见
1.作业的数量与质量。
教师通常认为他们布置的课后作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从课后作业的数量和难易度来说,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学生一般会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难易度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因此,教师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特质、课程标准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外作业。
2.形式不可单一。
小学英语课后作业布置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家庭成员的课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图画、短剧等形式展现自己的家庭情况。课后作业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真实性上,不论作业的种类或者内容是什么样子,都一定要掌握真实性,不可脱离现实生活,这样可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业形式多样化使学生从单一的传统作业中解放出来,歌唱取代复述;游戏取代默写。在作业完成之后,学生能在基础知识技能、实践能力、智力发展等方面得到提高。
3.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各学科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以全体学生为主,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将这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英语作业可以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主要部分。所谓基础作业,就是比较简单的作业内容,所有的学生都能较好完成的作业;提高作业指的是不同形式的练习,这样的作业主要给中等生;拓展作业也就是附加作业,是布置给尖子生的,让他们在课时学习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更高水平的知识。
4.评价体系丰富。
在布置英语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评价体系丰富,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要多进行关心和鼓励,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工作的时候多关心、多留意每一个学生,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布置。
5.注重评价的多样性,注重共同参与。
过去作业评价都是教师单方面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今要将过去的模式推翻,让学生也参与作业评价,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参与和共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观。
三、结语
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真正地乐于学习,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里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陈静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英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胡志岩.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英语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