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朝
摘 要: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好任务的内容非常关键。由于对任务理解的偏离造成任务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如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做任务,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学生的负担加重,反而削弱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堂 分层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是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吸引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好任务的内容非常关键。由于对任务理解的偏离造成任务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如将任务等同于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做任务,由此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完成练习,学生的负担加重反而削弱学习积极性。另外,任务设计多数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缺乏学生的参与,学生面对的是设计好的不可更改的任务,可能有些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安排,这就势必影响部分学生的主动性。为避免进入任务设计误区,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细化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因特网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查找信息、下载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发送多个文件、以附件形式发送等子任务。
二、激发兴趣,事半功倍
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利用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爱迪生曾说:“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原则,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例如,在讲Word的图文混排时,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得整节课的教学,不是在被动灌输中进行的,而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的。
三、注重差异,分层教学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有信心,从而一步步提高。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以设置个性化桌面这节课为例。上这节课时,笔者设置的任务是给桌面添加动感图片。学生在做这个任务时感觉吃力,无处着手。分析原因是任务太笼统,应该将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由易到难。笔者把任务分成两个子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给桌面添加静止的墙纸,第二任务是在桌面上添加动态的图片。学生很快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体验到成就感,信心充足并迫不及待地完成第二个任务,整节课下来学生顺利完成了两个任务。
四、体现真实,合理可行
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在设计任务时常常只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把所有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不考虑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任务完成后给学生留下凌乱不堪的印象,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教育的理念。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难度要适中,如果太难,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还是无法完成任务,这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果任务太容易,学生就会觉得缺乏挑战性,失去兴趣,不愿意动手尝试。在讲授《制作班级网站》一课时,如果设置任务是要学生在一节课给班级制作一个网站,则任务重,时间短,牵涉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学生在做这个任务时愁眉苦脸,不敢动手操作,因此,任务设置要合理可行。
五、整合知识,形成系统
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设计任务时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建立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任务最好要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技巧结合。
六、渗透方法,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教师在设置任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例如有的教师在布置网站制作过程中对网页的素材、网站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网站网页的数量都作统一规定。这样的任务留给学生自主权太少,学生被禁锢在狭窄的思维空间中,做起任务就会索然无味。如果放开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素材、布局、色彩搭配,积极性就会迅速被调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思考和尝试的空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总之,设计“任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又要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及人文精神,并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实现了自由学习、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玫锋.合理设计任务,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
[2]张慧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