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军 李传瑛
摘 要: 新形势下,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在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中获得先机,同时把握机遇,就必须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在培养对策上,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培养创业型人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继承发挥学前教育学科特色为基石,科学改革课程构建体系,建设多样化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更将成为工作岗位创造者。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学前教育 创业型人才 培养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引起了空前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再加上近些年处于新一轮生育高峰,由此社会对与婴幼儿相关的各种产业提出了更多样化和更高品质的要求,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创业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化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某种层面上说,创业活动有利于推动市场良性竞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高校设置的专业,因为传统观念影响,就业选择方向相对固定,职业发展前景显得单一,服务的范围比较有限。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在近来李克强总理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国家对学前教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现时需求,我们认为根据不同层级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对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
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考与认识,拓宽专业发展视野,了解专业发展趋势,激活创造意识,以增强服务意识为基本出发点,提高自身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只有具备这样善于发现、乐于改善的创造理念和创新精神,才能实现创业行动,进而培养商业意识,了解商业运作和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规律等。
现在随着“90后”一代全面成为大学生主体和未来十年新生劳动力的主体,改变自身命运的冲动可能就不再是创业型人才意识来源的原动力了。他们可能更多地是为了更好地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追求一种自我挑战,培育企业家精神既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又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基础是充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学生追求的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前提基于学生自身内在发展需求,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激发了创新精神。
(二)培养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才
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管兴趣与否,都只能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几个限定岗位,对有创业理想的学生,由于其创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其创业的动机将逐渐消失[1]。只有具备一定能力才能实施行动。学前教育专业创业能力应该具备一般创业能力,如管理与组织能力、沟通与学习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居多的实际情况,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相对较强,但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创业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创业活动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策划和实践能力是创业活动成果的体现。可见,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拼凑,还是能够灵活融合运用的能力。
(三)培育具有创业品质的人才
创业品质是区别创业型人才和就业型人才的根本点,二者的核心差异就在于心理素质的差异。创业者是没有固定岗位的,无论是你一个人单干,还是带领一班人共同开拓,实现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动起来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它是一种创新活动,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商业活动,需要统筹兼顾多个方面。创业型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主要有行动力、自信力、坚持、坚忍、钝感力、毅力、吃苦耐劳和冒险精神等方面。创新创业过程大多是一个在持续充满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做到内心不断自我激励的过程,要有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坚韧品格。
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一)突出创新和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根据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各学校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充分考虑师资、实际投入、外部资源等方面因素和条件。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在这个方面的意识和理念比我国起步要早也更为先进,但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在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要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如百森商学院创业的课程体系通常会设立的必修课程有《新企业创立》、《新生管理体验》、《创业企业融资》、《成长型企业管理》等。我们的大学培养目标不应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培训他们的创业精神,鼓励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实践,让高校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计中,应当突出体现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要求。
(二)突出个性化与实践化的培养模式
培养创业型人才应该着重考虑团队精神塑造、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应用与实践等方面。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千篇一律的课程和内容设置会禁锢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的要求调整我们的办学理念,根据未来社会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要素要求,在教育中安排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家和创业指导师系列讲座、论坛、沙龙,模拟公司实训等活动,满足学生对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拓展要求的需要。据调查,37.6%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2]。2003年,原国家劳动部引入了国际劳工组织的SIYB系列培训,其中运用SYB课程对我国国有下岗人员创业方面进行了系统培训,从创业意识到企业组织运营、产品销售、外部法律要求、项目财务预测等,做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目前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已经将SYB培训引入毕业年度的大学生培训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
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让学生变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是培育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判断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依据。营造这种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坚持求同存异的差异性的多样性教育理念,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精神的校内氛围。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和发展,从教育规律上看一定是差异性与多样性教育的结果。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教育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育人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创造宽容和谐的教育环境,包容学生的个性展现。三是营造创业环境。打造校园创业试验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和校内创业园,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模拟创业中体会创业、学习创业、感受创业。
(四)举社会之力联动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全社会联动的机制,学校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中协调动员政府、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关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整合调动、相互配合,使它们在学校培养外的大环境形成很好的补充,举全社会之力,联动之力以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体系,但针对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可以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心理品质和训练创业能力。一般来看,目前的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有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等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园见习、实习、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只是6~8周(六十天左右)。随着综合性院校和职业高中也可以设置学前教育或者幼儿园管理专业,高师院校为了突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有创新性,体现差异性。为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而且应该设置整整一个学期16周的课程。其次,见习与实践调整为一共4周,第一、第二学年每个学期1周。另外,将实习课程改为就业与创业实践课程,时间为一共18周,比传统的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都要有所改变。增加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充分发挥专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新德.开展创业教育,突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势[J].柳州师专学报,2009(5).
[2]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8(3).
[4]沈召前.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5]邓建平.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6]谭黎明,熊建武,周进,张建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人才培养刍议[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3).
此文为2011年新世纪教改工程一般B类项目《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JGB18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