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军
小学科学课作为小学教育阶段唯一的理科综合科目,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探究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是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是科学探究程序中的“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象活动。因此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有兴趣地参与,在自觉地观察、积极地思考以后进而发现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即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检测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所具备的知识储量。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做实验、做游戏、猜谜语、做形体动作、唱儿歌、跳舞、竞猜、绘画等。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三点:(1)简单明了,指向明确;(2)情理之中,预料之外;(3)时间要短,易于收放。
2.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课的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地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地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学习气氛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就能很好地协调这一点。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地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3.教师要整合仪器室器材
笔者曾做过调查,按照小学一、二类标准配备的仪器室器材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再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如计量仪器、通用仪器、大部分的玻璃仪器、部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仪器、各种标本、模型、药品、各种工具箱等,都可以直接或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分加以整合、应用,这是短时期内解决《科学》课探究活动所需器材的主要途径。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仪器室器材的作用,坚持“宁可用坏,不让放坏”的原则,不能因为怕使用损坏而“束之高阁”,让一些教学仪器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笔者曾到过很多学校参观、检查过教学仪器配备、使用情况,发现很多仪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雨量器、风向仪、百叶窗等有关天气观测的仪器,风向仪仍处于未组装状态,更谈不上使用了。像这些仪器完全可以将它们组装起来,选择一个敞亮的地方组建一个气象观测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中长期天气观测活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又可充分发挥教学仪器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
4.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又如教学《植物的花》后,笔者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任务。
5.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难以收到成效,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强化目的性教育,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就更清晰。
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6.强化检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提高探索延伸实验的积极性
课外延伸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自主性,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片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做,笔者认为检查评比是关键,检查和评比是促使学生主动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检查使学生有压力,采用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只会布置而不闻不问,只能让学生意识到是教师的一种口头禅,长期下去效果会越来越差。
7.到大自然中去拓展体验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育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探究体验。如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许多学生都对蚂蚁和蜗牛有所了解。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可能把学生有的经验和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