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军 张君
摘 要: 体育文化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对我们国家提出了新任务,这势必会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结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探求体育文化建设新策略,是重中之重。本选题结合十八大精神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制定问卷,通过用特尔菲法综合分析专家意见,提出新时期体育文化建设的新策略包括四个方面:践行十八大精神,把校园体育工作扎实推进;多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建设;增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引导,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高校自身条件,践行十八大精神,从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和精神文化体系三个层面展开,加大建设力度和宣传力度,逐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十八大精神 体育文化 建设策略
1.引言
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文化建设势必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使体育文化更好地发展和建设,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的任务和课题,如何搞好这一工作,策略的提出是关键。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其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磨炼意志品格,陶冶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结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探求体育文化建设新策略,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需求,期待通过新策略的探索和提出,为上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英、美、法实证的社会学传统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德国思辨的历史哲学传统将文化理解为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体育中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结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体系,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等;制度文化体系,包括组织、政策、体制、规则等;精神文化体系,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2]。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这些对于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再“厚实”些,就是要求学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关键。
4.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战略
4.1践行十八大精神,把校园体育工作扎实推进。
早在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提高青少年体质,保证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被郑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以各高校更应该利用其自身的资源,让学生切切实实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样学生的体质和健身意识与品德修养都会增强,这就为我国发展成体育强国体育大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践行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发展思路要求,不断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文化发展、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步伐。
4.2多渠道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其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意志品格,陶冶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举办校园文化节等,都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最有效手段,校园体育文化节本身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是把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游戏、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摄影、体育征文等多种体育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锻炼。
还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等,把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项目、教师资历与专长及建立的俱乐部的详细情况等进行公布,让学生及时、充分了解并实行网上选课、评课等,使网络成为学生交流的一个便捷的平台,进而把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扩散到学校的每个角落,让师生在感染和熏陶中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4.3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教学器材要齐备等,体育场馆的设计不仅要实用,还要具备文化底蕴,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起到熏陶和渲染的作用。另外,在适当的场所设置体育雕像、体育壁画、体育围墙、体育赛事宣传专栏等,都是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有效手段,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和经济基础择优而用。
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赛事转播、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等,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拼搏精神、服从团队与裁判的规则意识等方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4.4增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引导,培养良好体育习惯。
体育价值观是激活学生体育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接受、传承和传播体育思想、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基础,体育的本质属性是通过运动的形式达到身体状态的改善和提高。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健身价值是增强体育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之一。
5.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其精神实质和物质景象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高校自身条件,践行十八大精神,从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和精神文化体系三个层面展开,加大建设力度和宣传力度,逐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R].北京:2012.11.
[2]罗云鹏.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54.
[3]佟贵锋,张运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教育研究),2010(22):111.
[4]李军荣.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0(9):216-217.
[5]章平.“阳光体育”背景下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3.6(5):34-36.
[6]粟世建.阳光体育工程大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J].体育科技,2010(9):162-163.
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人文社科类校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TY001,课题名称:《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