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起吞
摘 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每一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升华。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学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政治课堂正面的道德教育和传统说教方式有其刚性的一面,可能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曾提到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人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因此,我们应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软化这种刚性,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这种“可口的汤”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一、诗歌诵读,余音绕梁
中华经典诗词的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高雅气质的土壤,对提升政治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必修4《生活与哲学》有关“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中,我在课堂的结尾安排全班学生齐声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一个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首诗充满了对“少年中国”未来的热切追求和美好向往,让人觉得天空海阔前程无量,悠远绵长,耐人回味。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美好中国的向往,激发为国奋斗之情,增强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无形中增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这正是课标对这个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收到良好效果。
二、音乐欣赏,催人奋进
从艺术价值角度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修养。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学点可以借助音乐这一形式,以凸显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摆脱政治说教的负面效果。
例如在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世界多极化教学中,在介绍欧盟的情况时,我导入贝多芬的经典名曲《欢乐颂》让学生欣赏,这首曲子也成了当今欧盟的盟歌。《欢乐颂》的歌词有如下片断: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
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选听的片断充满庄严的宗教色彩,欢快激昂,气势辉煌,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人奋进,同时让学生更关注国际社会,培养世界眼光,提高人文素养。
三、经典照片,无声语言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选取那些有张力、有说服力、有痛感和引人震撼的历史和新闻图片,让观看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则会更深地体会社会与生活的真实情况,触发情感。
例如,在讲授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知识点时,我在课件里向学生展示凯文·卡特一幅曾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的照片《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苏丹饥荒时期,画面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无助与绝望,和秃鹰捕食时的耐心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从《饥饿的苏丹》中读出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孩子的痛苦,更深层次的是战争,是战争所带来的种种悲剧。苦难从未真正远离过人类,即使我们如今处于安详的平静的生活中,但是一些国家与人民仍有人在承受着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苦难。
这张照片深刻反映了饥荒的残酷,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培养他们树立全球观念,更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培养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理念,也要懂得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一张图片带来的情感价值观的导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可谓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我们平时如果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资源,就可以为课堂教学补充更丰富的营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话题人生,价值引领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果只是靠政治课堂地照本宣科,就不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要把课上得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从一些小话题或者小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展开对话,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必修4《哲学与生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我选取《你要载谁?》的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讨论,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该话题如下: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偏僻的公交车站,有三个人在在那等公交车。一个是生病急需去医院救治的老人;一个是医生,他曾经救过你的命,是大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她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的人,也许错过了就没有了。可是你的车子只能再进一个人。请问,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这个话题的引出,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先救老人,因为他最需要帮助;有的说应该让医生上车,感恩是应该的;也有的说,就载漂亮女人上车,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当然,最后可能也会有学生会得出结论:让医生开着自己的车带老人去医院,而自己则陪着女人等车或护送其回家,这是三全其美的事。
在这个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这个小话题背后的价值观引领的大意义,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同“多赢”价值选择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效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引导,价值观上得到升华,从而完成健康人格的培养。
五、激情辩论,青春飞扬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及学生求知疑惑情况,适时地开展课堂辩论会,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进而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达到去疑解惑、明辨是非的效果。辩论会的形式注重体验、感悟与内化,符合个体道德生成的内在机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例如在讲授必修2《政治生活》有关“政治生活:自觉参与”这一框题时,考虑到如果单纯靠讲授法教学有些干巴巴的,课本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太感兴趣,鉴于此,我在这一框题教学中,采用学生辩论会的教学方法。以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为蓝本,设计和组织了《中国人你要不要生气》为辩题的辩论会。课前让学生选出正方和反方共8位辩手,以及两位主持人,并做好充分准备和策划。这次课堂辩论会,随着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之后,正反双方辩论团队就进入状态,双方经过开篇陈词、自由辩论、结辩陈词等环节展开激烈的辩论,辩手们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学生的掌声不断,效果比预期的好很多。我在辩论总结中引导学生知道中国人是要懂得“生气”,但不是“乱生气”,爱国要有激情,同时要有理智,更要体现在行动当中,不做单纯的所谓网络“愤青”。
这一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辩论过程也让学生明确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内容与途径,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升华。
六、论文写作,延伸课堂
政治小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上学习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小论文写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通过活动,将师生单方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方面的交流,巩固所学课本知识,锻炼学生的人际交流、社会调查、分析研究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授必修4《生活与哲学》有关“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框的内容时,向学生布置了一个小论文写作,主题要以尼采的“超人学说”、梁启超“舍英雄几无历史”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写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当然,针对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用其他文体,比如诗歌、散文等,主旨是讴歌普通劳动群众和无名英雄的作用。也可以写自己的家人,写出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业绩,完成后在班级适时展开交流。
在小论文写作过程中,为尽可能地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原理分析材料,学生就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密切关注周围群众的事迹,这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群众立场,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升华的做法。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因课而异,不能生搬硬套。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从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