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舒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文章是新华社记者周定舫于1958年4月听取了纪念碑建筑工地的负责人贾国卿同志的介绍,并瞻仰了纪念碑的雄姿后写下的。如何清楚、明白地读透本文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解读课文。
一、关于这篇文章的体裁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或事理的形态、构造、概念、演变等方面进行介绍,从而告诉人们科学的知识。这篇文章虽然意在介绍刚刚落成的纪念碑,给人以知识,但又不仅仅如此,它还着重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抒情,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的任务呢?——记叙性的文章。记叙性文章的主要任务是以情感人,议论文的任务是以理服人,本文巧妙地把两种文体的任务融合在了一起。
二、理清行文的顺序,把握文章的脉络
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来进行说明。我们知道,记叙文的脉络就是记叙的顺序,议论文的脉络就是论证的层次,而说明文的脉络就是说明的顺序。说明文常见的三大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本文却是以作者的行踪为顺序来进行说明的,文中有不少词句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 “碑身的西面”“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 “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等。
当然,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脉络)来记叙,是从全文来看的,从局部来看,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说明顺序。如:
A.台阶——平台——碑身——两侧上部——碑顶(由下而上)
B.题词——碑文(由正面到背面)
C.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心石(由四周到中央)
D.销毁鸦片烟——金田起义……(时间顺序)
E.碑主题——碑文——装饰花纹,大花圈(由主到次)
F.第9小节——第10—13小节(由整体到局部)
上文A、B、C的说明顺序可以概括为空间顺序;D是时间顺序,也兼有方位顺序;E、F的说明顺序可以概括为逻辑顺序。
读到这里,同学们基本上能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了,但要深入地读懂、读透文章,还必须概括全文的层次,理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层次关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何理解本文的层次呢?说明文总是抓住说明的对象进行说明的。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特征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了,就是“巍峨”“雄伟”“庄严”。“巍峨”和“雄伟”侧重于表现纪念碑的外形特征,而“庄严”则侧重于说明纪念碑的气氛特征,表现人民英雄的精神伟大。
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全文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开头和结尾各是一个部分,接着,2、3两个小节侧重于说明纪念碑的外形特征,4—10小节侧重于说明纪念碑的庄严,说明纪念碑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4小节虽然也提到了碑心石的高度14.7米,也介绍了汉白玉栏杆对纪念碑外形的映衬作用,但是它主要介绍了纪念碑的主题和背部的碑文,使文章由重点介绍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向介绍纪念碑的庄严过渡。
如果进一步思考,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纪念碑的主题,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还有10块大浮雕的具体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不难发现,纪念碑的主题总领了下文的内容:10块浮雕的内容是对碑文的具体说明,而碑文又是对碑主题的具体说明。因此,只要抓住了纪念碑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后面浮雕的具体内容的核心了。
文本解读至此,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是本文是如何承担起了记叙类文章抒情的职责的?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品味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品味抒情性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崇敬之情
课文一开头就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这既是记叙,又是直抒胸臆。第2小节,“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这句话中,“踏着”“徐徐”“仔细”“瞻仰”等词语,突出了作者心中对英雄们的无比崇敬之情。再比如对10幅浮雕内容的描述,“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这句话中的“愤怒”“正在”“倾倒”等词语,既是对画面内容的如实描绘,又倾注了作者痛恨侵略者、崇敬英雄的感情,以及对鸦片毒害人民的痛心,对毒品被毁的无比欣慰。课文的最后,作者通过回顾英雄们走过的艰苦道路和创造的光辉业绩,抒发了对英雄们无限的崇敬之情。可以说,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贯穿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