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教学相长

2015-09-10 07:22郑月云
考试周刊 2015年43期
关键词:把握导学案运用

郑月云

摘    要: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应采用导学案教学,具体如何实施,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度”,以实现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目标。

关键词: 导学案    运用    把握“度”

新课改实施至今,虽然喊声震天,但许多教师仍是“涛声依旧”、“新瓶装旧酒”。很偶然,上网时看到一篇新浪博客:李镇西的“突破”。文章讲了李镇西老师从“讲”到“不讲”的精彩转身。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测试,“讲”的效益竟然抵不上“不讲”。李老师总结说:“这样一次测试结果也许并不能完全证明新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但有一点可以看出,教师讲得再生动传神,也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是一语中的。非常凑巧,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学校对小班化教学改革进行了周密部署,为我的教学尝试提供了良好契机。针对初一班级30人的特点及“先学后教”、“自主合作”的理念,我开始了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尝试。

“导学案”: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引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模式

1.学习目标

通读课标及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要明确,可以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性语言,并指出重难点。

2.主要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达标测评)

知识目标与导学案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相契合,学生自主完成,人人过关。过程与方法部分则根据重难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与导学案的第二环节——合作探讨相辅相成。此环节是最需花心思、下工夫的,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活动或问题设置要细化、分层次。可用“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动动手”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学案的第三环节——达标测评要与学习目标一致。既注重基础,又体现分层次;既便于反馈,又注意学科性。针对历史学科特点,除单项选择题(必选)外,还可以选用填表、连线、材料阅读等。

3.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课型编制不同导学案,如预习性学案(新授课)、检测性学案(复习课)、专题性学案等;附上一些激励性话语,如“试一试,相信你能行”、“动动脑,越来越棒”、“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优秀”等。具体细节设计可以丰富多样,因课而异,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导学案应提前一周由备课组商讨后定稿并交付印刷,最好能制作与之相配的课件。课件与导学案的主要环节相配或选择单一环节均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等,内容不宜太多(以历史科为例,幻灯片12张左右即可),切忌喧宾夺主。

二、导学案的使用

1.教师“二次备课”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讨论,最后定稿。

2.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预习时记录有疑问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逐步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和正确自学方法。

3.组内合作探究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等,由组员轮流充当,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4.教师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针对性点评(如知识性错误及时更正;易错点多向联系、辨析);针对疑难问题重点点拨。

5.课内达标检测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互查纠错,小组长检查,教师点评或抽查批改。

使用导学案时尽量做到:新知识要放手;重难点要讨论;新问题先思考;规律先尝试归纳。采取多元评价,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上的偏差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用双色笔及时纠错,补充完善有关结论,记下生成知识点,使用中注意不能忽视教材。教师使用导学案后应及时反思,补充修改,完善存档,以备后用。

但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放羊式”(课堂只图热闹,流于形式);“一刀切“(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如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15分钟);或不放心学生,做归做,讲归讲,大叫时间不够用……

三、应把握好四个“度”

导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学理念、知识储备、课堂调控、教学机智……因此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更多心思。

1.掷地有声——把握自学质疑的“度”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大多只是完成导学案,没有质疑机会,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容易使其失去主动探究兴趣;相反,质疑太多则会严重干扰教学过程,甚至偏离主题,课堂低效。因此要把握质疑的“度”,让教师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可以做以下尝试:积极倡导;设置机会(附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合理引导(围绕课标引导学生提出富有导向性、启发性、紧贴主题的问题);有效调控(灵活应变、机智处理)。

2.立体饱满——把握知识建构的“度”

部分教师构建知识结构时只对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归纳,没有理清历史线索;或者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没有重点、没有核心。因此要把握知识建构的“度”,课堂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归纳核心史实,理清历史线索,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提供了关键词示范。

3.扎实有效——把握活动探究的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闭关锁国是教学难点,一些教师并没有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闭关锁国的内涵和后果,而是对教材生搬硬套,直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闭关锁国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种做法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即使课堂再热烈也只是“作秀”。初中历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意识,因此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三个步骤:

材料一: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政府还担心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材料三: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到1840年时,中国人均粮食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摘编自《中国史资料选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2)材料二“乾隆帝致英王的信”反映出清统治者怎样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或者: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示:从积极和消极方面来分析)

通过史料阅读,由浅入深,分解设问,分析得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4.精炼到位——把握精讲点拨的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古欧洲社会》公开课上,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学生纠结在自治权是琅城起义的结果还是意义时,教师没有及时讲清两个概念的不同,更没有点拨取得自治权与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导致学生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探究,空有高潮,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提高。

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丰富、思想厚重的人文学科,学生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的知识仅靠自身很难真正消化,因此倡导以学为主的同时,需要教师适时点评、引导,不能放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时机,针对重难点剖析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注意学习层次、点拨范围,把握点拨时机、方法、力度与标准,留给学生消化时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历史课程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近年教学实践与观摩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主,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http://blog.sina.com.cn/libuqima

[2]王帼兰.“度:历史高效课堂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学,2011.11.

猜你喜欢
把握导学案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