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课堂的必要性

2015-09-10 07:22李蕊
考试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课堂互动

李蕊

摘    要: 本文从基于文学的教学法具有的应用真实经典目的语文本和提供更多互动机会的特点等方面,论证在我国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应用此教学法的必要性。以“读者回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文学的教学法改革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读写课堂,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自主学习,改变对阅读的态度,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积极互动中深入理解所读文本,强化语言技能,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 文学教学法    读者回应理论    文学文本    课堂互动

基于文学的教学法(literature-based approach)就是使用高质量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核心素材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活动,以此教授和强化读写能力。指导原则就是“读写能力是在阅读书籍的前提下,通过大量有社交目的的交流逐步获得的”[1]。

基于文学的教学法在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真实阅读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使他们在教师辅助下自主学习,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学习目的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真实经典的目的语文本

文学作品种类多样,包括图画书、世界名著、民间故事、寓言、神话、科幻小说、诗歌、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历史小说、科普读物和人物传记等。丰富的阅读素材为学生营造了多姿多彩的目的语世界。全语言理论(whole language theory)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不论口头还是书面,都应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学习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了满足特定需要而使用的语言。因此课文里的语言是真实的并具有韵律美,文章内容应该是可预知的,写作顺序应该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通过阅读和赏析经典目的语文本,让学生产生写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美国学者Shanahan和Lomax在对读写相关性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不论通过阅读影响写作的模型,还是写作影响阅读的模型,都能最好地概述主要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影响的,从阅读或写作中概括获得的知识可以扩大到另一过程中”[2]。读写中隐含共同认知策略,阅读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语篇意义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相关阅读能力。

国内刘上扶教授(1998)指出“阅读与写作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源泉”[3]。通过评析范文中的佳句,学生实际感性地了解优秀作品中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以及流畅的思想内涵表达,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独立创造性写作。

此外,由于语言是文化载体,如果想要真正实现熟练应用目的语的目标,只学会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入了解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文学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另一片文化天地,一个由作家描绘的目的语世界的缩影,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背景文化,扫清由文化因素引起的理解障碍。毕继万(2005)在研究中指出“采用文学读本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感知真正的文化气息,了解地道的外语文化,促进学生对语言的习得”[4]。

Scott和Huntington(2002)在研究初级外语学习者如何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基于文学的教学法比事实教学法(fact-based approach)更有效提高学习第二种文化的能力。他们的定性分析表明文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和“情感意识(affective awareness)”,二者对理解另一种文化是至关重要的[5]。当这两个因素被激活,学生就会将目的语文化与他们自己的知识、观点和经历联系起来。通过阅读文学内容,初级语言学习者可以感受用目的语传递的文化信息并对文化差异变得更敏感。由此他们一方面加强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熟悉目的语文化,避免对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的功利性学习。同时,文学内容提供的对文化动态的研究能防止学生以偏概全,形成僵化的文化原型。

2.充足的互动机会

基于文学的教学法带来的诸多益处之一就是学生有机会与所读文本产生互动及通过文学与老师或同学互动。

首先,学生通过构建文章内涵与所读文本产生积极互动。McGee(1992)指出与基于文学的教学法密切相关的理论就是“读者回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6]。根据这一理论,文学作品既不是学习的对象,对它的理解没有最终正确的答案。对一篇特定文章的理解因人而异,完全在于读者如何利用自己以前的经历选择形象和感受。另外读者的动机、自尊心、期望和采用的策略都将极大影响读者和文章产生的互动及读者从文章中获取的内涵。因此阅读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持续的过程。这样的阅读远比只为学习语言技能而进行的阅读更令人享受,更具有激励作用,同时对语言本身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了吸收与学习。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所掌握的与文章话题相关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采用的分析文章中生词或抽象术语含义的策略成功与否。由于这样的阅读不会受到对与错的评判,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由此阅读外语文学作品变得不那么令人紧张恐惧。学生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为之后讨论提供空间。

其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与同学互动。研究者在研究更高层次思维需要的认知过程时发现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才能获得深层次理解。Meyer、Wardrop、Stahl和Linn(1994)认为在基于文学的课堂中真正产生积极效果的活动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互动,而非阅读文学作品本身[7]。在讨论文学作品时发生的互动能帮助学生构建意义并解除疑惑。其他研究(Beck,McKeown,Hamilton,& Kucan,1997)也证实了这种说法,提出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合作完成的,学生间的互动对调动他们积极性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锻炼思考能力都是十分关键的[8]。这些研究均发现学生在参与文学讨论小组之前几乎不能给出比较详尽的答案,如果给他们机会和别人互动讨论,他们甚至会在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非常认真地读文章,提出推断并从文章中找到支持推断的细节。除了讨论故事情节、预测情節发展、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外,学生还可以小说情节为基础或自编自导戏剧情节进行戏剧表演,多样的互动形式不仅让学生充分深入文学作品,强化语言习得,还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學生向处于辅助地位的教师寻求帮助,以文学作品为桥梁进行互动。课堂上学生以分散形式进行讨论,教师以倾听者和协调者的身份适时分析或解答学生遇到的困惑,并集中讲解由语言文化或阅读障碍引发的问题。此时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排除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目的,让学生有意识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讨论环节以学生对所读文学作品的反应为主导,而不是由教师决定讨论内容。当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其参与积极性会显著提高,并且不会因为怕出丑而削弱表达思想的意愿。他们可以放松地互相评价和探讨各自观点。那些原本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学生会在小组讨论时充分参与并向同伴诉说其阅读过程中的困惑。给了教师更多机会了解学生真正所需,有的放矢地、高效率地指导学生学习。

基于文学的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真实背景下获取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并在低焦虑环境下鼓励和促进交流和社会性互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有意义的背景下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随着教室内设备越来越科技化,如光驱、软件和互联网的配备,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文学资源和互动机会,必然会极大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成为国家真正所需的可以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Cullinan,B.E.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reading program.Newark,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7.

[2]牟金江.国内外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与研究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10(3):103-107.

[3]刘上扶.英语写作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5.

[4]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外语,2005(1):66-70.

[5]Scott,V.M.,&Huntington,J.A.Reading culture:Using Literature to develop C2Competence.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2,35:622-631.

[6]McGee,L.M.Exploring the literature-based reading revolution(Focus on research).Language Arts,1992,69:529-537.

[7]Meyer,L.,Wardrop,J.,Stahl,S.,& Linn,R.Effects of reading storybooks aloud to children.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4,88:69-85.

[8]Beck,I.,McKeown,M.,Hamilton,R.,& Kucan,L.Questioning the author:An approach for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text.Newark,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97.

猜你喜欢
课堂互动
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有效提问增强政治课堂活力研究
有效提问增强政治课堂活力研究
活动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