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
摘 要: 中学教育中,教师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班级管理在学生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班级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效果不佳,甚至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对立。新课改背景下,要让学生摆脱“分数教育”模式,班级管理模式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 班级管理 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
班级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由学校按学生发展水平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进行活动的基本场所。班级管理是为了实现班级各种目标而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班级建设与管理关系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不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水平,还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有效性。那么新课改、新教学理念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调整班级管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造快乐成长的学校生活环境与平台呢?
一、我们的管理怎么了
班级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学生学习及发展状况会极大地影响班级管理政策与策略。现今中国社会是个学历社会,大部分学校秉承“分数教育”及“升学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较为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现实教育状况导致现在班级管理依旧停留在监督学生学习,将学生放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学习的层面,教室就是老师监督学生学习的地方,班级管理就是老师监督、逼迫学生学习的活动,班级中高高在上的永远是老师及那些考试分数高的优秀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体制下,很多学生被定义为“差生”,每天被逗留在教室里成为优秀学生努力学习画面中的背景。即便是那些优等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变成只会学习的考分机器,学生的社会化及个性化根本无从谈起。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转变班级管理模式,找寻教育本源,让教育成为真正塑造和培养人才的活动。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背景下,各学校在班级管理上存在哪些问题与缺陷呢?首先是班级里存在强大的教师控制力,老师在学生眼里是绝对不可触碰的权威人物。这种现象在各个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控制与管理班级,但是极大地扼杀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学生在班级中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不敢擅自做出主张及行动,任何事情都要向老师报告,经得老师同意方可执行,造成学生对老师习惯性服从,对学生来讲是极大的压抑,让学生成为只等老师下命令才行动的思想与行动上的“懒人”,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其次,班级里存在比较稳固的等级化管理机构。老师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发号施令,少数班干部在学生群体中享受高人一等的地位,其他同学被置于被管理、服从管理的地位,这样的班级管理结构使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他们对这个班集体缺乏主人翁意识,缺少对班级的责任感。这样的班级管理不利于班集体团结,使学生之间出现身份差异,从而造成学生之间的对立与分裂。
作为一个与学生成长休戚相关的环境,班级管理会对学生以后成长产生很大影响。为什么说现在的学生高分低能,其实班级管理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今班级管理为学生提供的仅是能安静学习的环境,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则不能提供太大助益。我们一直强调老师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批判式思考能力等。班级管理也应该如此,班级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让学生安安分分地学习,而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其他方面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让我们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让它成为学生自我学习、教育活动呢?
二、了解我们的学生
在教室里坐着的学生不是产品,教室不是厂房,我们不能像生产货物一样生产所谓的好学生,学生是不同个体,如果我们的管理一刀切,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这样班级管理就缺少人性光辉。下面从几个角度剖析一下学生。
(一)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老师要想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首先应该了解学生,明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及身体发展状况,不能在管理中简单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代替学生的思维,做出判断。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根据儿童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将儿童发展分为4个阶段,初中学生大体处在“形式运算阶段”。认为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具有一定逻辑推理及归纳演绎能力,并可以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及直喻。可以说本阶段儿童已经刻板地遵守规则,会质疑规则或者违抗老师。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埃尔克森曾经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指出,这一阶段少年儿童会建立自我同一感,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各方面统合起来,形成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如果这时候儿童存有过多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自卑感,那么发展这种同一性就很困难,甚至可能发生混乱。这样会使他们迷茫和彷徨,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利于今后发展。
多年管理经验告诉我,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形成对自己的稳定认识及价值观,他们处在一个选择阶段。如果班级管理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那么会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做出不正确选择。不宜采取过多命令和强制性教育,应该鼓励和指导他们做出决定,对他们考虑不周的地方提出建议。
(二)“差生”:放错位置的学生。
进行班级管理时,往往将学生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许多老师对“差生”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这种歧视是建立在狭隘的分数基础之上的。使那些所谓的“差生”被班级忽略,甚至在管理中受到打压。与此同时老师制定管理方针政策时以应试教育及升学教育为目标,未免欠妥当。
我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成为可用之才。首先应该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评价不能单单以分数为依据。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的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仅在于他们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成绩划分学生。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差学生”,只有没有放对位置的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前进之路。
(三)积极鼓励而不是惩罚与训诫。
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不足与缺陷,然后对这些不足与缺陷进行惩罚,以期学生可以改正。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点(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erspective),它关注的不再是青少年的缺陷,而是青少年自身具备的健康发展潜力和社会希望他们拥有的积极品质与发展结果。教育及管理不再是创造“差生”,而是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困难和挑战,不因为自身缺点不断被挖掘继而被批评变得自暴自弃和得过且过,最终走向沉沦。
为了使班级管理变得更有效,我们必须试着了解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思维发展规律,然后对症下药。除此之外要正确评价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成绩为标准而区别对待。总之要让课堂管理更有人文关怀,就要让他们懂得美好品质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要努力创造财富,用感恩的心孝敬父母,用自己的爱对待周围人。
三、具体措施
鉴于以上论述,笔者根据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提出一些有关班级管理的方案与措施:
首先,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放权”,让学生敢于说话,对班级进行更为民主化管理。现在班委会多由老师任命,成立后多成为老师的传声筒。班委会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对学生负责,学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其余学生将组成“议会”,如果做得不好,学生可以自下而上地解散班委会并重新选举,班委采取的是任期制,班会课上班委会代表要对一周班级情况及工作进行说明,让学生拥有切实的知情权及监督权。这样做不但会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加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还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事务参与中收获集体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独立人格与精神。
其次,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很多情况下,老师管理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单一进行惩罚,往往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开始产生并得到发展,充满热情与冲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模式,那么无异于用堵的方式治理洪水。我们要做的是让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带来的不好后果,然后对其积极疏导,与此同时让他们看到自己具备的闪光点及相比于其他同学的优势。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另眼看待,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老师帮助下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热情转移到发展自己的优势上,这样不但让学生改正错误,还让他们找到努力方向。
再次,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日常学生管理中,老师往往与学生关系紧张,就算有时候让学生说话参与,他们依然会保持沉默。究其原因是老师在学生眼中一直是“黑面判官”的形象,学生见到老师往往不寒而栗。同时管理中或多或少存在歧视,对待好学生与坏学生采取两种不同标准。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生眼中就变成不公平的象征。因此,改变班级管理模式的时候,老师应该改变自身问题,努力做到刚柔并济、以德服人、以情育人。让学生不再对我们退避三舍,让他们可以与我们自由平等地对话,这样班级会更融洽与和谐。
总而言之,进行班级管理时要遵循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站在他们的角度解读他们。同时管理的时候应该摆脱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让管理更具人文关怀,让学生心服口服。新课标下,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能力。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学生身心才能取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孙林方,文立明.班级管理“少一点”与“多一点”[J].科学管理.2011(8):49-54.
[3]刘楚琴.对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交流[J].现代阅读,2013(1).
[4]陈晓平.关于初中班主任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师德师资,2009(3).
[5]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6]王北生.教育的人性基础与人性化教育[J].教育科学,2010(4).
[7]曾晓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8]徐长江,宋秋前.班级管理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