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瑾
摘 要: 随着中国不断强大,经济地位逐步攀升,网络开始不断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个平台,承担着教育大学生道德规范的作用。但是网络有利有弊,大学生辨别能力仍未成熟,很容易被网络影响,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导致道德伪善动机不断增强。本文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伪善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道德教育 道德伪善
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说明每个人天生都会为自己谋取利益,然而个体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道貌岸然地取得自身利益,则由一个人的道德观决定。道德伪善指在道德高尚表象下,一种不惜伤害他人利益达到自身利益的现象。随着网络不断地发展,网络媒体附带的负能量逐渐超过其带给大学生群体的正能量,网络媒体呈现的社会黑暗侵蚀着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未成熟的道德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不断面临道德上的困扰。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阶段,不仅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压力,还面临如何使用正确道德观解决这些压力带来的困惑。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用正确道德观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伪善现象日益严重
1.道德伪善的定义及普遍性。
道德基本假设为诚信,而道德良心用于评价和调控道德自我和道德活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利益凭据和道德立场行善。Batson等人认为正确的道德观能驱使正确道德行为发生,将社会公认的正确道德观内化入自身价值观中,就会做出自身道德观一致的道德行为。社会中依然存在错误的道德行为,追溯其原因,可以发现人类天生具有道德伪善的动机,即在面临对自己利益有影响的情况时,人们会把自己的道德表象一面展现出来,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按照真正道德观做出行为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为避免需要付出的代价,个体会因为一次道德伪善获得好处,长而久之,就会习惯于通过道德伪善武装自己,获得相应利益,逐渐成为道德低下者。道德伪善适用于任何情境下的任何人,道德伪善者的行为如同一场“作秀”,虽然道德伪善者会被道德规范限制,但是仍有冲动进行超越道德规范的行为,因而道德伪善现象不断发生。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用以支配行动,思考经验和计划未来,而超我是良性和自我理想的结合体,它的存在抑制着自我向坏的方向发展。道德伪善者不仅通过个体道德伪善行为获得利益,甚至可以通过“作秀”自认为自己或他人认为自己道德高尚获得心灵上的利益,同时避免超我责备、良性谴责,使用自我欺骗等合理化防御机制宽恕自己的行为,使自我道德伪善动机不断发展,一旦找到借口宽恕自身行为,这个行为又会被强化,周而复始,使道德底线不断刷新,最后成为道德低下者。
2.网络环境失德行为的存在及传播。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环境如一个虚拟现实的社会环境,它的共享性与开放性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自身所需的信息或传播其他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匿名等方法隐藏个人真实身份。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而我国又没有足够监管力度和管理条例进行控制,没有经过严格整理和检阅的信息快速传播到网上,如今网络环境信息良莠不齐,不良的、无用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每个人在享受21世纪发达网络数据库时,也要承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危险及害处。由于网络具有隐藏身份这一重要特性,在现实社会中被道德规范压抑许久的个体会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展现不同往常的一面,甚至将网络看成一种发泄自己不满、痛苦的手段,随意找寻一个对象进行自我宣泄,越过社会公认的正确道德规范,产生大量的失德行为。大量失德行为、网络负能量被大众媒体不停传播。每天打开网页都可以看到许多负面新闻,连篇累牍。散播着这个社会环境的不良风气,滋长蔓延,不断消耗这个社会的正气,不断威胁着人心中的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这种失德行为的影响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偏离。
3.大学生道德伪善动机不断加强。
中国传统道德观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仁义礼智信是做人之根本。但是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南某大学内仅有不足60%的接受采访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一名拥有正确道德观的人,却有将近40%的受访大学生希望成为一名富翁、名人或者官员。这个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贪污腐败、“富二代”、“官二代”等名词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所谓上层社会的“美好”,他们以伤害人民利益谋取暴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道德观念与现实已经产生一条巨大的鸿沟,无法匹配的传统道德观念使还在象牙塔的大学生陷入迷茫状况。大学生一方面在网络上接触不少一夜成功、一夜暴富,或者一些因为做出违法乱纪事情却能获得成功的人的事迹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或者学习竞争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挫折、困难、压抑等情绪,看到其他同学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或者获得好的成绩,而自己一事无成,就会开始羡慕、嫉妒,甚至悲天悯人,在这两方面的不断影响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根基开始发生动摇,原本就存在的道德伪善动机开始增强,从心理角度出发,不断受到打击之后,个体进行归因的方式会转变,长时间影响后,逐步发展为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寻找更多机会获取自身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达到心理平衡。因为还在学校,大学生既不想暴露自己对其他同学的不满,或者对金钱、权利及名望等方面的向往,往往表现出道德伪善行为,遮掩自己充满欲望的内心,不断进行自我欺骗,从而走向自认为的成功。这种动机不断加强的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又不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网络环境下解决大学生道德伪善的方法
1.改善网络不良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网络时代大爆发带来无穷便利和暗藏危险,大部分大学生只看到网络对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好处,忽视其暗藏的危险,对其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发展成熟的缘故,网络上充斥眼球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根基未稳的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改变充斥整个网络世界中的不良风气,是所有上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不仅为了大学生,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网络不良风气需要被正气取代,负能量新闻的出现频率应该降低,媒体应积极传播正能量事迹,减少拜金女、凤凰男等不良风气,追求金钱现象的传播,重新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同时,国家立法应该继续跟进,国家推出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实情况,虽然在监管和控制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多部法律已实施,但我国网络起步较慢,网络法规的制定更滞后,涉及不良信息监管和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足以支撑我国网络环境正常发展,随着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不良信息将进一步消失,为大学生提供拥有正确道德观的网络平台。
2.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
各高校都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但大多为形式主义,空有花架子,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发展。甚至一些学校为了减少开支,补充经费,减少或删除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堂,使这些学校的学生缺少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持。传统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种课堂传授方法效率很低,没有互动和代入感让学生对大学道德教育课堂感到十分无趣,这种传授宣教型的课堂无法使道德教育理论变得更具体而生动,大学道德教育课程的初衷根本无法达到。因此进行道德教育时,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该充分运用自身经验,以及种种特殊道德情境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从细节入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伪善是一种动机,学生有需要,才会产生相应动机,因此如何降低这种动机成为各大高校应该注重思考的问题。在降低大学生道德伪善动机强度的同时,积极肯定大学生通过正当行为获得个人利益的做法,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为了防止大学生道德伪善发生,各大高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正确的,以及清晰的道德观,对不良风气、失德行为有明确的认识。高等院校教育水平高,资源丰富,充分运用校内资源,合理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严格指导大学生的良性竞争;同时建立奖惩机制,要求各学院部门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当大学生有坚定道德观念时,才不会因为自身道德观念与失德行为相符,导致道德伪善发生。
三、结语
作为将来的国之栋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成熟的辨别能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道德伪善心理的分析,总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出现道德伪善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策略应该如何降低大学生出现道德伪善行为的频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Batson C D,Kobrynowicz D,Dinnerstein J L,Kampf H C,Wilson A D.In A Very Different Voice:Unmasking Moral Hypocris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6).
[2]沈汪兵,刘昌.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05):745-756.
[3]寇彧,徐华女.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56-61.
[4]刘毅,孙桂芳,倪彦伟.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8-24.
[5]施利承.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8,(04):47-49.
[6]章迪薇,朱旭梅.主体性道德教育: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9(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