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如何上好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

2015-09-10 07:22周成华
考试周刊 2015年5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小学

周成华

摘 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亲临其境,感悟品德的内涵和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实践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纯洁心灵,规范行为”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即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不能硬拖着学生走,激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扮演角色,激发共鸣

多年来,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行动而外显。教学《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蒙古族小伙子和傣家姑娘,表演民族歌舞。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的了解。我在教《我们的民主生活》一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了解卫生部、教育部、外交部、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门各主管什么工作,上课时学生扮演各部部长,向大家介绍主管的是什么工作,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课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在品德课本中,尤其是高段《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小辩论的内容,这些辩论的话题在品德课上是否适合开展,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素质相对于城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往往不如城里的学生,在品德课的常态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时常容易形成冷场,要么哄闹场面,有的看似热闹,其实效果不佳。但是我认为,在小学高段品德课堂中,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辩论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执教《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课时,在设计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奉献的环节时,以“帮助父母做家务该不该收取一点劳务费”为话题让学生辩论。由于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受到父母的千宠万爱,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应该的,而自己帮父母做家务是帮助父母减轻劳累,因而往往在为父母做家务时索要报酬,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辩论的时候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和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可以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舞台,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明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