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伟 郭元锋
摘 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高校通过重构教师教学能力模型、完善的在职培训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在职培训
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曾经担任20年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教师的素质,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1]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规模扩张引起的教学质量下滑问题,必须依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应对。形成一套标准化、可操作的、系统性的教学能力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本身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有所突破,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是重要方向。
一、教学能力概念界定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及运用教学媒介能力[2]。通过文献法,搜集整理关于国外教师培养模式的大量资料,概括起来,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培养模式:职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模式。
二、高校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存在局限和不足,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高校教师的晋升、工资与职称密切相关,这样大部分教师更重视科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科学研究工作,而轻视个人教学工作。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核心,这一重科研轻教学的普遍现象如何完成培养人才的重任呢?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呢?不得不深入思考。(2)部分高校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尚不重视,政策性导向存在问题,把关注点转移到出大成果、大项目上,忽视在一线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教师,奖励制度上倾斜于科研成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贯彻执行不到位。青年教师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明显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就本地区的市属高校近几年的招聘计划来看,大多都是引进博士、海归等优秀人才,非师范专业的没有经过足够的职前培养,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方面都显得不尽如人意。阶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更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从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3)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存在一些问题,如认识不全面,评估结果反馈不及时,对评估结果重视不够,评估指标不很合理等方面。(4)在职培训方面,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策略
(一)重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模型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有所突破,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是重要方向。为适应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界定为教材转化能力、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评价及反思能力、科研教学转化能力六个方面:
1.教材转化能力,即教材分析与转化能力。根据大学生心理接受特点和所传递知识的性质,采用适合的授课方式,做到深入浅出,将教材的知识灵活转化为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整合能力,是一种活动或规划性活动过程。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呈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良好沟通等,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技术的整合。
3.教学研究能力,指偏重教学实践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是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国外蔚然成风。
4.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强调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作为学生成才的引导者,实践和创新能力无疑是更重要的。
5.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影响教学有效性[3]。广义的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及对自己教的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自我教学评价能力。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反思是促进教学的开始,有效的教学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
6.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教学与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在教学中从事共同提高科研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构建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重视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一是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来说,职前培训显得很重要。职前培训的重点在于基础的学习,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通过优秀教师、退休名师等就教育理念、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等多方面做专题讲座;另外,所在二级学院可以积极组织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给予新入职教师全程指导;加强青年教师自主学习,从听课制度入手,规定青年教师完成听新老教师的课,学习积累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在职培养培训体系,通过对骨干人才进行分层次的系统培养,逐步搭建“金字塔”式的骨干人才培养梯队,保证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针对性地实施“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遴选”工作、青年教师“三种经历”锻炼工作;实施“教师海外进修计划”,鼓励教师到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座,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开拓教师的国际理念;实施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开展英语专题培训,提高专业课程英语授课的比例;实施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工程,帮助新进教师、新转岗教师等尽快站稳讲台,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网络培训,拓宽教师培训的覆盖面。
(三)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机制
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必须具备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在教师培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强教学能力评估功能,建构有效评估机制和操作性的评价体系[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还有督导、同行和教师本人的多元评价,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不同的指标,教学指标集中体现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指标权重,权重值越大,说明该值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越大,从而体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对于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及学生,教师对评价结果有知情权和申诉权,了解自己的教学评价排名,有利于促进教师分析产生不佳结果的原因,认识到自身差距,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学生有知晓评价结果的权利,提高评价能力,同时调动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会使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能力评价,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高校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重构教师教学能力模型、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在职培训体系、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向洪.哈佛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25-32.
[2]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EB/OL].http://www.pgzx.swust.edu.cn/s/83/t/854/a/35096/info.htm.2012-12-05.
[3]张自泰.以深入的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6):174-174.
[4]张越.高校学生有效性评教指标体系的反思与建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