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10 13:12许琳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许琳

摘    要: 乡土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乡土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本文阐述了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乡土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乡土课程资源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乡土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它包括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复杂的人文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家乡的地理环境是祖国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一些课外实践、调查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对家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了解,加强对家乡的热爱,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学生只有对家乡的情感具体深刻,才能形成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上,忽略了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调查,结合家乡实际情况对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学习,既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拓宽知识面。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之一。生活中富含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最好的教材。乡土课程资源包含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很多地理素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但如果用地理原理解释则学生未见得能解释清楚。教师将学生身边的地理材料加以点拨,更能加深对地理原理的认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土课程教学资源贫乏

地理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教学主要的载体。但教材并不能反映全部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教材和教辅材料,而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乡土课程资源。很多地区缺少与地理教学相配套的乡土地理教材,而且教师对本地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较少。因此,许多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开发程度较浅局限于课堂教学

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课时安排有限,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仅局限于文字材料。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文字材料形式的乡土课程资源,却忽视了野外实践调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通过乡土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讲教材,照本宣科[2]。因此,地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枯燥,脱离了生活实际,效果较差。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充分发掘乡土课程资源,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讲农业生产的特点这一内容。教师如果直接将农业生产的特点讲解给学生,则学生被动接受,容易遗忘。如果将这一知识点与学生熟悉的家乡事物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课上引入家乡的苹果节。为什么每年的秋天我们举办苹果节?学生很容易想到这是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决定的。为什么去年举办苹果节今年又一次举办?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我们每年都有苹果节,为什么海南没有呢?这显然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教师充分利用乡土材料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运用乡土问题设置情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是片面的和浅显的。教师应适当选取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找出地理规律[3]。

例如,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这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非常抽象,学生对其难以掌握。如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则学生也能总结出该地理规律。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推导规律。(1)本地昼最长夜最短是哪一日,该日以后昼夜长短如何变化?(2)本地昼最短夜最长是哪一日,该日以后昼夜长短如何变化?(3)在哪一段时间内本地昼长大于夜长?在哪一段时间内本地昼长小于夜长?学生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可以清晰地理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三)加强地理实践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实施开放性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实践中学生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巩固教材中的内容,培养与人交流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要以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选择考察点、考察路线。实践前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野外考察技能例如:绘地图、摄影等。例如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这一内容,在课堂内容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具体的考察要求:(1)在城区找出各功能区分布的位置;(2)各功能区的形状如何;(3)在当地政区图上绘出各功能区。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调查,加深了对教材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学生以家乡地理为背景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将乡土课程资源有机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赵常平.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地理教学关系[J].教育界,2011(11):45-46.

[3]徐孟锡.新视域下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文理导航,2010(8):63.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