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聪
摘 要: 随着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之一。而作为目前社会知识型人才主要来源的本科生,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则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为了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朝着社会人才需要的目标迈进,高校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则成为一个有效手段。但现今高校对本科生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指标不完善、与现实需要联系不紧密的不足。依据社会人才需求逐步修正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的现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如何建立一个较科学、合理、完善的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本科生 综合素质 测评指标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事管理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运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作为未来社会骨干力量的本科生,其综合素质能力则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本来应作为高素质姿态出现的大学生,却时常被批评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不足、心理不够健康、动手能力弱等缺点。反映了大学教育与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学的东西和实践缺乏联系的现象。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指标对被测评者的在校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保研就业的重要依据。由于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综合素质测评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激励和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如何确定和区分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无可避免的问题。
1.目前本科生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考试。课程考试的成绩,在本科生评价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国家奖学金、个人评优、保研的评价体系,课程考试成绩的高低则往往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申请的资格,或者学生成功申请的优势所在。但事实上,过于关注成绩,会导致学生忽略思想素质、文体才艺及实践经验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考试的内容往往就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教材内容却与知识实践具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很多企业反映大学生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却不懂得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
(2)论文撰写和答辩。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高校评价本科生毕业时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事实上,由于资源限制、数据没法获取等原因,本科生不具备独立撰写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因为论文成绩的高低只影响本科生能否顺利毕业,所以很多学生都抱着能通过考核的心态完成论文,导致本科生论文普遍质量不高,同时无法达到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认为,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应该更注重学生在此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显示的不足的能力,不应该仅将有没有一篇符合规范的论文作为唯一的考核结果。
(3)其他问题。此外,很多高校并没有在学生进入大学生活的开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全面综合素质测评,利用素质测评的结果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具备人才测评意义的只有奖学金评选制度,在参照现有奖学金评选方案后,发现评选方案的测评对象只限于申请奖学金的学生,且测评结果只是作为评选的依据,并没有起到人才测评应具备的导向作用。
因此,高校根据大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对本科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从而对本科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导,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在对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进行设计时,应遵循下述几条原则:
(1)系统性原则。本科生素质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采用系统的方法,由总指标分解成次级指标,再由次指标分解成次次级指标,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以其精确作为模糊的对立面,但人员智力、能力及管理劳动和各种知识劳动中凝聚的复杂程度却是难以量化的。因此,设计时,定量与定性应相结合,实现其有机统一。
(3)指标的设置要有重点。重点方面指标设置密些、细些,次要方面设置稀些,指标的覆盖范围宽些。
(4)指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有利于确定指标的权重。
3.运用人才测评的方法构建测评指标体系
在确定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时,可以适当运用人才测评的方法,包括岗位P-O匹配原则、AHP(层次分析法)理论等。
企业在设定某一岗位指标体系时,常常会综合考虑公司的目标和岗位任职要求。这可以使公司目标、岗位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岗位P-O匹配原则。社会对人才的一般素质要求可看做未来进入公司的目标,而高校应实现的教育目标可以视为本科生在大学历练的个人目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横向可划分为:基础性素质和拓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指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拓展性素质指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体现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可分为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
运用AHP的相关理论模型,可依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特点,对各类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抽取其中重要的方面,建立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集。还可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分类并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同时确定各项评价因素的内涵与评价等级标准。
4.实际运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运用当中,必须对各项指标进行定义,并给出具体的计算办法。此外,不同学校情况在运用以上构建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现在高校大多以文科或理科为优势,同时包含十余个乃至数十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各个学院要根据学校制定的测评体系的大框架,结合专业特点,细化测评体系的计分条款和操作办法,才能保证测评结果更全面、客观、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明.基于胜任力概念的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构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2).
[2]熊庆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测评选拔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8.
[3]吕胜杰.人才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
[4]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5]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6]谭旭红.大学生素质测评系统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3).
[7]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第二学院学报,2008(6).
[8]李明,吴薇莉.国内外人才测评的发展与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0(4).
[9]孙杰.对我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反思与启示[J].职业教育,2011(4).
[10]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文教资料,2009(9).
[11]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