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智锋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几年前微博以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随之而来的微信、微店等在人群中走红,忽然发现已悄然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微”潮流。于是,微课随着时代潮流应运而生。
什么是微课?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美国圣胡安学院“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称为“知识脉冲”,因为时间一般都在5~8分钟左右,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可循环使用,近年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本人基于微课的特点及其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并结合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再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不一定能把所有知识都掌握好、理解好。这就需要在课后进行查漏补缺,如果把整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放给学生看又不现实,因为其内容多,且冗长,学生第一没时间,第二没耐性。据科学调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微课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制作成精彩的片段,短小而精悍。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重复使用,使课堂知识得到再现、回顾。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在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题型上,学生的难点往往是不能理清题中的数据,从给出的数据中分析纯净物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因此,我制作了一个约8分钟的《不纯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微课,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题对比分析,把问题说清楚,指导学生课后观看,使课堂难点在学生课余时间再现。使用后,存在从作业、做题到课后反映,效果都不错,对学生帮助很大。这样,微课就可以起到“解惑”、“巩固”的作用。
二、构建知识桥梁,优化抽象概念
化学不仅研究物质的宏观组成,还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抽象的微观世界因看不见、摸不着,对初中生而言难以想象,更不能理解。因此,有关“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教师一直在实践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微课通过形象的动画视频,能恰当、合理地解决这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看到”奇妙的微观世界。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的学习中,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概念。教材虽然有图片,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相关微课,通过微课动画,学生能形象地看到水分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是怎样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又是怎样结合成氧分子,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氢分子的。原本极微小的原子、分子在微课中变得可视而有生命力,学生观看这段微课视频时不时发出惊叹且心情愉悦。而在接下来的原子构成学习中,许多同学对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的解释理解不透彻,很容易遗忘和混淆,这在学生习题中有充分体现。并且由于缺少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原子结构推测的理解上存在困惑,认为原子是一个内部实心的球体,电子就好像运动员一样在不同轨道上运动,这是不准确的。通过微课视频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及几种不同原子结构的解剖动画,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实验现象,正确认识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从而构建起正确的微粒观。可见,在突破微观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概念上,微课提供更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安全示范操作,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很多实验的基本操作,如仪器的链接,药品的取用,加热的方法等,在以往学习中没有或者很少接触,需要在实验之前给他们详细演示之后才能进行学生实验。而那些坐在后面的学生较难看清讲台前做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实验时错误百出、手忙脚乱的现象,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而且实验效果较差。使用微课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把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中《氧气的制取》这个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利用微课的放大功能,将关键步骤、关键点放大,不管坐在哪里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使所有学生都有信心做实验,实验效果明显增强。此外,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本身有危险性,有些药品或产物有毒或腐蚀性,需要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实验。例如:在九年级第九章第三节中“研究酸雨的形成”这个实验中硫的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不能在教室里做演示实验,需在通风橱中进行,而且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不明显。用相关微课视频代替实验,则学生不仅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安全,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由此可见,微课能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利用微课资源,优化学习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对网络充满好奇和向往,在生动鲜活且极具魅力的网络面前书本内容显得有些平淡无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知道网络不仅可以用来玩游戏,还可以轻松学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不是面对着枯燥无味的书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氢气的制取》之前,我尝试引导学生进入“微课网络”,引导学生搜索并观看将要讲授的内容的相关微课视频,如九年级化学《氢气的制取和研究》和《用简易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等。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找出一些问题,在上课时提出,互相讨论。这样一来我上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新课教授水到渠成。反而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提出一些问题,如1.我知道镁、铝、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氢气,那为什么不用这些方法,一定要用书本上的方法呢?2.平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氢气,也是这样制取的吗?3.为什么实验室制取氢气有锌粒表面会变成黑色的?4.氢气不纯点燃容易发生爆炸,怎样收集一瓶纯净的氢气呢……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把基础知识运用和延伸了,不仅把这节课知识学习了,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运用能力,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预言:未来学校将废弃书本,而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由此可见数字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因此,将微课科学渗透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必将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