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2015-09-10 07:22许建勋
考试周刊 2015年66期
关键词:新教材历史探究

许建勋

新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北京师大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形式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知识点,减轻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做过多、过细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新学期开始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学生基本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思维和能力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认真查阅资料,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内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①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②我这十三年;③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④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实现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京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直接利用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效果,故把它改为:搜集成语故事,写出给我们的启示。每个学生都做得很好,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实践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对每一次活动我都及时反馈、讲评,以巩固活动成果,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知识广度与深度影响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在读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求思考,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能力。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注意有机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并与“活动建议”内容结合起来。许多学生读过之后与我探讨。至今,我已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我将在学期末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在读书中思,在思考后写,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导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古论今”,教学中除了“以古鉴今”的内容外,还包括“就古评古”、“据往知来”、“以古证今”、“中外相鉴”等涵义。“北京师大版”新教材删繁就简,给教学中“谈古论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谈古论今”具有某种社会实践意义,对学生主体地位确立,形成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必将为中国基础教育迎来明媚的春天,新教材必将成为灿烂春天里的一朵奇葩。

猜你喜欢
新教材历史探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