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摘 要: 高中历史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点项目,在整个高中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转变,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文明史观角度对高中历史教育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意义
高中的历史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教育不重要,学生只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点就可以应付考试,学生在这样的熏陶下自然也就对历史学习失去学习和探索激情,最终导致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但是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点,本文通过对文明史观及其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得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1.文明史观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文明史观概述。
准确地说,文明史观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现在还有很多学者和历史学家在对文明史观进行研究,不断丰富其内容,简单说来文明史观就是用历史和文明相结合的眼光理解历史,了解和学习历史。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文明史观包含历史,它反映的是在我们国家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化,并对其进行深刻反省和总结,探索古人的脚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的经验教训和帮助。其次就是文明史观还包含文明,我们最了解的历史上关于文明的划分就是古文明和现代化的文明,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严格界限,但是很容易看出古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既分割明确,又相辅相成,在现代文明中包含古文明的智慧,同时现代文明是对古文明的总结和升华。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文明史观在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一个向导,同时是我们的助手。
1.2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文明史观在历史学习和研究领域的应用还非常广泛,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就是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这对于他们的历史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就是文明史观可以帮助陶冶学生心性,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提供指导,而且这是历史对我们社会上每个人的帮助和实际意义,最后就是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帮助我们树立历史观和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因为在以文明历史观的角度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想认知高度。
2.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2.1能够提升历史教育的实际意义,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鉴往知今说的就是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找到良好的对策和解决办法。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它就是一个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指点迷津的老者,能够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如果高中历史老师都能够将文明史观的态度运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则对于学生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将会有很大帮助。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帮助学生取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只有摆正了对待文明史观和高中历史教育的观点和看法,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真实意义及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才会彰显出来。
2.2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了解历史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课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需要研究、需要铭记,需要学习,历史素养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时是一种对待未来和人生的态度,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对于未来和过去都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的时候,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历史发展和历史进化,从而能够在历史的影响和帮助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且是我们国家开展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同时是高中历史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可以完美地实现这一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态度和音乐素养,这也是我们传承国家丰富历史文化的必经之路。
3.结语
历史是对过去的事物的总结和概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当下生活的缩影和总结,历史研究和学习不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历史没有生命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文明史观是一种历史研究和学习方式,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更好的方式,在这样的方式引导下高中历史教育能够取得更高效率,学生也能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以后的人生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希望随着文明史观教育模式的推广和普及,高中历史教育的成果能够得到大幅改善,我们国家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吴延娟.文明史观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袁兆桐,田家伟.文明史观与新课程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1).
[3]徐明.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初探[J].新课程(教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