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宝
让小学语文教学“立”起来,贵在立人,立人重在立德,立德重在好习惯的养成;让小学语文教学“立”起来,贵在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多层次、多联系,读出文本背后的支撑,撑得起,才能立得起来;让小学语文教学“立”起来,要树立“大语文观”,这样才能居高声远,一览群山。
一、立足习惯,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很重视良好习惯的教学和培养,从识字、写字,查字典、到课文解读、课外开拓都有所涉猎。如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认真写钢笔字”教学,钢笔字,很容易写出笔锋,写出书法的味道,但写钢笔字,有两点困难,第一是要经常性去吸墨水,吸得太饱,钢笔会“下蛋”,吸得太少,写一会儿,就没有了墨水;第二是钢笔最怕摔,稍不注意,笔尖就会变形。要学会由写钢笔字到签字笔的过渡,大多数学生还是热衷于用签字笔的,因为签字表价格低,携带方便,污染也小,但签字表不易写出笔锋,笔锋的练习,可以通过练习钢笔字,学会轻重的处理及有其情感的抒发,转到签字表的练习,要注意签字笔多用中锋来写,才能写出一种灵动的变化与流畅的动感和向上的气势。要处理字的大水变化。要将习惯落到实处,要分析学生心态和实际操作的情况,一味地拘泥文本的要求呆板地去全盘执行,是要碰壁的。
习惯的养成,要营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在大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熏陶。强行推进,有时会适得其反的,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乐于课外阅读”篇,这是低年级就提出的,可以在班上开设图书角,结合学校图书室,让学生自带图书,丰富图书角,建议学校图书室购买适合儿童的图书,大家都去看书,那些不爱看书的同学,会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师生共同探究读书之乐,在讲读课文时有意识地渗透学生最近所读的书,学生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投入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去。
二、立足课文,对文本的二度开发要注重挖掘课文潜藏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二度开发一要对作者写作的背景及生平有所了解,分析出作者所写的内容的来源及其心态,教师要先吃透文本,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才容易从更高的角度去把控,不然,有时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偏离文章主题。对文本的开发,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对文本产生类似或相反的联想,让文本知识和学生的积累对接。把书读活,学生才有创新。
如《月光启蒙》教学,课前,教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课中,通过不同画面的展示,让学生进入情境,联想相似的诗,通过朗读体现作者对母亲的情。如:画面一“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画面二“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动听的歌谣。”画面三“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画面四“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画面五“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这五个不同的画面,就像诗的五个不同意境。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读,体会作者的心境,联想不同意境下不同诗歌,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感到仿佛是走进了诗的王国,而不是浸染在散文中。
三、立足实践,将多方位、多起点、多股劲拧成一股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把语文教学就定位在课堂内,定位在课本上,语文实践课要让学生真正实践起来,要让班级每个角落都能见到语文在“说话”。每天早读进行古诗背诵,用两三天背一首,将要背的古诗写在后面的黑板报上,这个任务的布置,学生可以代替教师做,教师主要是搭好架子;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这种交流,可以是新书推荐,可以是读书笔记的交流,也可以是故事展示;可以建立班级小记者站,采访班级名人,采访学校或社会家庭中典型事迹,可以经常向校广播站及校外的报纸杂志投稿,也可以向网上投稿,写博客,交流微信。只要立体地推进实践工作,才能逐渐回归朴实和本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沟通,才能让小语教学“立”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