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2015-09-10 07:22杨宁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7期
关键词:平均分苹果分数

杨宁军

分数的认识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拓展,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难点的顺利突破、热点的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原分数形成过程

“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根本,也是学生理解分数的基点,所以历来课堂教学中总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强化平均分,然后从中引出分数。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在接触分数前,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平均分的意识已经深深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之中了,与其在课堂上消耗过多的时间来强化“平均分”,莫如借助学生已有的心理基础,转而将之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收到潜移默化之效。

笔者在教学之初设置了分苹果的情境:“4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怎样分比较合理?每人可以分到几个?”于此处让学生自己说出“平均分”,激活学生意识中的平均分思想。依次减少苹果的个数,变成2个,1个,当出现“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半个”的回答时,抛出“半个在数学中如何表示?”的问题,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讨论、思考之后便能意识到拓展数的范围的迫切需要。

接着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强调三个要素:如何分、分得几份、每人得到几份。这自然是针对分数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言的。平均分成2份,每人得到1份,“2”“1”都很容易板书出来,然而平均分该怎样表示呢?在学生的困惑之际,教师借用一个切分的手势,看似随意地在“2”和“1”之间划上一条短线。如此,一个立体的分数产生过程就呈现给学生了。因为新的数是平均分之后得到的,所以自然而然叫作——“分数”。

二、立足分数形成的过程,全方位辐射知识点

分数的读写以及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教师表述、学生练习巩固的方式,这种情形不利于学生立体地建构分数知识。因为无论是读法、写法,还是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都是根植于分数的意义之上的,充分认识分数的意义有赖于这些知识点的补充,如果人为割裂,势必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瑕疵。

在呈现完分数的形成过程之后,再次回顾分数的形成过程,梳理分数三要素出现的次序以及因果关系,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的书写规范便能够自然形成,而无须教师再去一遍遍地反复强调。

通过以上的过程,学生对于分数的形成以及各部分的关系已经很熟悉了,而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也已经呼之欲出,只需要提问并适当点拨,那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便大体完成。

分数认识中所出现的知识点繁杂琐细,如果不能提纲挈领,势必造成泥沙俱下之势,只有抓住了分数形成过程这个“纲”,学生由对过程的梳理、辐射到分数相关的各个知识点,对于分数的认识便会由直观到抽象,由单薄到丰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理解深刻而又不觉得枯燥。

三、理性操作,拓展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相对于广袤的分数世界而言,以上所学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数知识的起点,随后的探究活动则应该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

教师可以提问:“你还能得到其他的分数吗?”学生早已蓄积的学习热情便迅速蓬勃开来,然而又因为前面对于分数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探究活动热烈中更多的是理性,各种新发现的汇报此起彼伏,却很少出现差错。

对于操作活动的时机把握向来是课堂调控中的难点,进行得过早容易使操作活动茫无头绪,太晚又容易按部就班,失掉探究的本意。这节课中,我力图使学生的操作循着理性的轨道前行,在对分数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既扩大了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又及时巩固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面对学生展示的成果,鼓励、引导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同一个分数,在相互的对比、讨论中完善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讲,课堂前期对于分数的认识就是给了学生行动的规范,后续探究活动才是他们最终构建起自己知识体系的主要环节。

理性的操作伴随着学生的猜测、验证进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在他们的指尖上融合,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渐渐地培养起来了。

概念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其中许多规范性的知识点与生活有较大距离,然而,概念的产生又是基于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是立足于生活的客观需要。在教学中,只要能突破笼罩在概念之上的重重面纱,立足概念本身,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概念知识的自然建构就不是一种奢望。

(作者单位:陕西长安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平均分苹果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平均分一半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