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入,让课堂探究更有效

2015-09-10 07:22蒋高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加数圆珠笔乘法

蒋高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使学习活动更具效率,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的教学导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下面笔者以“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到乘法,是表内乘法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连加运算基础上教学的,并为后续的学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打下基础。本课虽属于概念课,但又与概念课不尽相同。笔者收集了2000年至今发表在各类教学杂志上的相关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百余篇,并以教学导入的切口,进行了概括整理。

A类设计——重在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片段一】邱学华老师的教学设计

1.出示口算题

3+3+3+3 4+6+1+2 5+3+2 2+2+2 4+4 1+2+3+4

让学生口算后,把算式分成两类: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第一类这样的加法算式,它们的加数都相同,像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

2.学生动手写算式(2人板演,全班同时练)

(1)一支圆珠笔8元钱,买2支圆珠笔多少钱?

(2)一支圆珠笔8元钱,买8支圆柱笔多少钱?

(3)一支圆珠笔8元钱,买15支圆珠笔多少钱?

(4)一支圆珠笔8元钱,买100支圆珠笔多少钱?(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用加法写100个8相加太麻烦)

师(指着学生未写完的):100个8连加,多麻烦啊!要是有种简便算法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乘法。(揭示课题)

【分析】这样的教学导入比较常见,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对比两类加法算式,既突出了相同加数的概念,也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师选择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实例导入,从2个8连加开始递增,使学生亲身体验随着相同加数个数的增加,连加算式就开始变得麻烦,而写出100个8连加,学生情不自禁地冒出一个想法:这样的写法实在是太不方便了,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乘法的需要,更为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埋下伏笔。

B类设计——重在乘法意义的建构

【片段二】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那就是欢乐谷!你们想去看一看吗?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上小朋友的数量,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摩天轮上有5个吊箱,每个吊箱上有4个小朋友,一共是20人,算式:4+4+4+4+4=20。

生:过山车的座位有6排,每排坐2个小朋友,一共有12人。算式:2+2+2+2+2+2=12。

生:小火车上的座位有4排,每排坐3个小朋友,一共是12人。算式:3+3+3+3=1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算式写在黑板上)

2.探究体验,建立乘法的表象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加法算式。

生:所有的算式加数都一样。

师:这里的“一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加数相同”,你能再编几个加数相同的算式吗?(生答,师板书:6+6+6+6+6,5+5+5+5+5+5+5+5)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多了,我只记得加数是5,却忘了几个5,这怎么办?

生:再说一遍,5+5+5+5+5+5+5+5。

生:8个5相加。

师:同学们认为那种说法比较简单呢?(大部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表示赞同。(同桌活动:把连加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师:25个2会写吗?

生:会写,但有些麻烦。

师:其实啊,像这样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揭示课题)

【片段三】

1.写一写

师:看我手中的10支铅笔,你能创造出多少加法算式呢?(学生列出各种算式)

师:这么多的加法算式,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分类,引出“同数连加”)

2.摆一摆

师:5+5=10,2+2+2+2+2=10,你会用小棒来摆吗?想一想,摆图形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摆一摆,并思考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想列出同数连加的算式,图形的特点是每部分都相同。

学生自由摆图形,同桌写算式(或者学生说算式,同桌摆图形)。

3.说一说

师:将你摆的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3+3+3+3+3=15。

师:说得很好,谁再来重复一遍他的算式?

生:3+3+3+3+3=15。

师:有更好的说法吗?

生:5个3的和是15。

师:5 是什么?3是什么?

结合图形和加法算式让学生发现:3是相同加数(每个图形是几根小棒),15是总数,5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摆出的图形个数)。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描述自己摆的图形(用几个几的和是几表示)。

教师板书:( )个( )的和是( )。

4.练习描述

6+6+6+6+6=30

2+2+2+2+2+2+2+2=16

4+4+4+4+4+4+4+4+4+4=40

师:60个2相加,算式是怎样的呢?教师展示写着60个2连加的算式。

师:这只是60个2连加的算式,如果是100个2,1000个2呢,怎么办?(揭示乘法)

【分析】上述两个片段的导入比较长,但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呢?教师是要让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来主动建构乘法的意义。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加法算式表述连加时的麻烦,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怎样说容易记住?怎样书写才更简单?能不能说成“几个几相加”?而且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乘法运算形成的数学化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进一步沟通了相同加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操作→表象→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思维过程。片段三还是选用了“数形结合”的小棒图,有效沟通了“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的联系,更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模型,建构乘法的意义。

C类设计——重在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起点

【片段四】朱国荣老师的教学设计

1.呈现语文课上刚学的古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这首诗,语文课上刚学过,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也要来学一学。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解读信息。

生:我发现这首诗共有两句,每句都有14个字。

生:我发现每行有7个字,共有4行。

生:我发现每列有4个字,共有7列。

生:我发现了它的标点使用规律:逗号、句号、逗号、句号。

2.提出数学问题

师:这首诗,不算题目,也不算标点符号,一共多少个字?(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个一个地数,不少学生还用手指点着屏幕轻声地数了起来。这时,教师迅速提出了要求)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首诗的总字数吗?请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反馈:

生:7+7+7+7

生:14+14

生:7×4

教师请学生板书这个乘法算式,并随机教学“乘号”的写法和乘法算式的读法。(揭题)

师:“7×4”表示什么?

【分析】朱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指出,熟悉的才是最好的。确实,这里呈现的学习材料贴近学生学情,语文课上刚学过,内容也不容易干扰学生,教师简单的几句点拨就能让学生的精力转移到数学上来。这样有趣的学习材料不仅更容易接受,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观察并列式,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生动、有趣。当学生提出“7×4”时,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掉进”乘法中了。

有人不禁会问,这样的导入太具特殊性了,学生没有学过乘法,一般不会列出这样的算式。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笔者针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对城乡12个班共计4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88.9%的学生已经知道乘法,信息渠道主要来自于父母与书本;有84.0%的学生知道“×”表示乘号;更让人惊讶的是会运用“4+4”或“2+2+2+2”来计算“4×2”的学生达到了43.3%;甚至有36.7%的学生能从多幅图中正确找出表示“4×3”的那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在学习乘法前并非是一张白纸,学生的知识起点远比想象中的要高得多,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呢?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有效、更简洁的导入。

以上是笔者搜集到的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典型导入,当然,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特殊性,不少重点内容是在导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这节课的导入也是新课探究的一部分。但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只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课堂教学也只有像这样做到“以生为本”,才能让探究学习更有效。

(注: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 311800)

猜你喜欢
加数圆珠笔乘法
根据常用关系来推算
奇数凑20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创意圆珠笔
你不知道的创可贴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乘法猪
圆珠笔花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