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存统早期政治思想述论

2015-09-10 07:22邹丽霞
考试周刊 2015年7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邹丽霞

摘 要: 施存统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施存统的思想经历了急剧变化,由一个传统思想的拥护者,经过短暂的无政府主义的信仰,最终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 施存统 非孝 马克思主义

施存统(即施复亮),浙江诸暨人,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学者。“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乃至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这批先进分子中,施存统即为其中之一。笔者主要对他从一个传统思想的拥护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孝”——早年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施存统和当时所有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深受影响。“孝”可以说是他早年思想的核心内容。

1899年施存统出生在浙江金华叶村一个自耕农家庭,从小接受私塾教育,1917年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江一师)。当时的浙江一师不仅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而且以校长经亨颐提倡“与时俱进”的改革方针而闻名。尤其是在刘大白、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等所谓“四大金刚”新派教员的影响下,废文言文,教白话文,迅速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沐浴新思想的洗礼。施存统毫无例外地受到陈望道等进步老师的启迪,并开始阅读《新青年》、《进化》、《民声》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尤其是《新青年》对他的思想触动最大。

由于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施存统在最初很难接受《新青年》对儒家思想的无情抨击,因此对《新青年》持半信半疑的态度。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五四运动后,他不再怀疑《新青年》的观点,开始全面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1919年9月,施存统得知母亲病危,借钱回家探望母亲,却得知父亲不但把母亲看病的钱挪作他用,而且常常虐待重病的母亲,导致母亲知觉全无、生命垂危。残酷的事实使他对“孝”产生了根本的怀疑:想孝顺母亲却不能做主,不想孝顺父亲却碍于封建礼教不敢反抗,该如何面对这不公平的“孝”成了难题。最终施存统带着怨恨狠心离家回校。

回校后,施存统从爱母亲、替母亲鸣不平的思想出发,为《浙江新潮》作《非孝》一文,表达了自己不愿再为那不近人情的父亲尽孝的想法。后来施存统把他非“孝”的主旨归结为“人类是应当自由的,应当平等的,应当博爱的,应当互助的;‘孝’的道德与此不合,所以我们应当反对‘孝’……”①。可见他反对封建礼教,认为废除家庭制度是根本改造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主要方式。促使施存统主张非孝的原因有两个:“一种是思想的启发,一种是事实的刺激。这两种原因之中,促成《非孝》这篇文章的,还是在于事实的刺激。”②也就是说,母亲病中的惨状和他作为“孝子”的无能为力,是他下决心非“孝”的直接原因。

《非孝》的发表立即激起争论。赞扬、反对都有,一时间议论纷纷。除了查封《浙江新潮》外,浙江省政府还做出将校长经亨颐免职、解聘陈望道等四位教师、开除施存统等学生和改组一师的决定,由此引发了轰动一时的“一师风潮”。一师师生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结果无济于事。最后校长和几位教师被迫离开学校,施存统因怕遭当局逮捕逃离杭州。

从“孝”到非“孝”是施存统思想的第一次转变,是多方面的因素及个人的特殊经历作用的结果。非“孝”使施存统最终走出了狭隘的家庭“孝子”的思想困境。

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实践

《非孝》的发表使施存统无法继续读书,只好另寻出路。正好王光祈等人在北京筹办工读互助团,施存统遂到北京进行工读互助新生活的实践,亲身经历其由盛及衰的全过程。

最初团员们对工读互助团的新生活充满希望,但不久许多不切实际的具体问题渐渐暴露,团员之间的矛盾和裂痕不断出现。三个月后,施存统所在的第一组被迫解散,其他几组也在维持一段时间后被迫解散。

王光祈、陈独秀、胡适等互助团的发起及赞助人,均对失败的原因发表了观点。施存统结合自身的经历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经济的压迫和能力的薄弱,应记取的教训是:“(一)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实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和新村。”③施存统意识到改造社会必须从经济组织入手。

北京工读互助团的生活结束后,施存统决心到上海从事社会的根本改造,但由于疾病而夭折。他在上海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同时还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写了大量稿件,就婚姻、家庭及社会改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已经不再迷恋无政府主义,所以这种讨论只好草草收场。种种打击促使施存统思考根本改造社会的新办法、新途径。

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

在上海,施存统进一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再加上与陈独秀等进步人士的交往,渐渐地由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施存统参与创建了中共上海小组,后被派往日本成立海外中共党组织。在日本,他与在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读书的周佛海取得了联系,建立了旅日共产党组织。陈独秀指定施存统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日本有大量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著作,施存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中。当时他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翻译日本社会主义学者的研究论著,二是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寄回国内发表,这些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施存统逐渐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日本,施存统除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外,其社会改造思想逐步为社会革命思想所代替。社会革命指从旧的社会制度到新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程度的加深,施存统的社会革命思想逐渐产生。他认为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彻底,因为政治革命是为了打倒特权阶级,但会产生特权阶级,所以就有一些人为了成为特权阶级而干革命。社会革命的目的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即使革命取得了成功,个人也没有任何特权。因为社会革命是为全社会牺牲。在施存统主持团中央的工作期间,他的社会革命思想进一步深入发展,他更注重青年学生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多次强调学生、无产阶级和兵士的联合战线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否认社会革命应以无产阶级为基础。

总之,施存统从封建家庭的“孝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过渡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然的过程。幼年时期的家庭背景让他只能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浙江一师的生活对他世界观、人生观影响极大,使他怀疑传统的儒家思想,并写了《非孝》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施存统很快放弃了无政府主义思想而最终选择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注释:

①施存统:《回头看二十二年来的我》,《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0年9月23日,转引自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主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第136页。

②施存统:《回头看二十二年来的我》,《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0年9月23日,转引自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主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第133页。

③存统:《“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星期评论·劳动纪念号》,1920年5月1日,转引自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主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439页。

本文是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ACKY1567):“施存统早期政治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