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澜
摘 要: 流行歌曲具有认识、审美、消遣、娱乐、交流、肯定自我的功能与价值,在经济、文化多元时代,中学生需要导向、分忧、交流、解决。通过多种途径让流行歌曲走进中学生的心里,走进校园,因为这里有它们滋生发展的土壤。
关键词: 流行歌曲 中学教育 关系
在音乐鉴赏课上播放《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时教室里突然出现一阵笑声,笑声里透着距离、陌生、陈旧。我很震惊,但很快有了意识,他(她)们的表情告诉我,这不是他(她)们认识的、想象的、感兴趣的、听到的与他(她)们生活、有关系的歌曲,似乎是一首熟悉的外国歌曲。随着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快速转换与多元化,冲击着校园,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乎覆盖校园其他歌曲类,以一种文化的形式、独特的美学特点合理地存在着,它迅速进入学生的听觉空间,吸引学生如影随形地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是时代的激流。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听着、唱着、模仿着、崇拜着,这是现状,教师应该正视它、思考它、探究它。
一、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歌曲为基础,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及多方面融合的调性歌曲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流行歌曲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发源地,欧美流行歌曲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传播到五六十年代对港台的影响及七八十年代港台歌曲在内地的传播,从欧美到大陆,从个体少数到群众性、普遍性,有它的发展历程。流行歌曲的主要特征:
1.大众性。“大众性”是流行歌曲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歌曲的良好社会基础所在。热衷者有知识分子、高层官员、平民百姓、业余自由者、老人、孩子,特别是青春少年─中学生。流行歌曲的曲库如同大型超市,对于有了一些思想、一些主理念、一些审美意识的中学生来说,是自我、自由选择的特殊空间,是他(她)们特殊的精神食粮和娱乐方式。(1)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贴近生活,感同身受,忠于情感表达,篇幅较短,易于演唱,内容丰富,能让中学生找到自我、表达、诉说、交流、宣泄或美好的想象。调查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着:“流行歌曲的歌词朗朗上口,不需要太多的记忆,有的语言能说出我们心里想说或不想说的话,有的比较诙谐,很适合我们。”中学生学习紧张,压力大,他(她)需要放松的事物调节自己。(2)表现手法平实简练,流行歌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以流动的声音方式表现出一种情感,使听者产生共鸣,可以在歌曲的旋律中感受到忧伤与欢乐、平和与亢奋;其次,流行歌曲的多元性给学生带来了选择的空间。学生意识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思念方式、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符合追求个性化的当下中学生风格。再次歌曲结构短小,旋律较平衡,节奏鲜明,层次简明,轻松活泼,易学易唱易记。调查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歌词很吸引人,适合学生的口味,旋律很好听,多听几遍歌词也就记住了,嘴里也会不自觉地哼起”,传唱性较高。(3)演唱风格多样,演唱形式层出不穷,为了表现歌曲的风格和抒发感情,声音发声有气声、哑声、假声、喊声、源声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听众。随着情绪起伏,演唱形式层出不穷,更新总是让人惊讶、赞叹,特别是现在的韩国青年组合更是让中学生倾倒。他们代表着青春、活力、时代潮流,炫力多彩,充满朝气,台上的火热与台下的疯狂,让人为之感叹、羡慕。这就是青春,这就是当代中学生。他(她)们年龄相仿,偶像与他(她)们之间没有距离感,流行歌手正好填补这一空白,因此,有了粉丝这一词语。总之,流行歌曲受中学生的追捧是有一定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是外因通过一定内因起作用的,有它存在的一定文化价值及审美理念,他(她)们是时代的象征,是推动潮流不可抗拒的力量。
2.时尚性。流行歌曲往往与最时尚、最流行的物质紧密相连。“时尚性”可以说是流行歌曲具有的独特美学特色,它以追逐时髦和最新科技音像效果不断打造自己。除此之外,“时尚性”更多地还体现在当今流行歌曲的创作理念上。调查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流行歌曲就是潮流的象征,人们追求的思想理念、新词汇将在歌词里第一时间体现。”总之,流行歌曲捆绑的理念、独特的文化、科技、歌手的服饰、发型、形象都是中学生追逐时尚的审美焦点,他(她)们踏着时代的步伐追逐潮流。对潮流充满热情与激情,甚至冲动,这就是青春,这就是中学生,年轻过的我读懂了他(她)们。
3.传唱性。流行歌曲的传播载体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者以赚取利润作为最终目标。在科技发展迅速、生活相对便利的环境下,流行歌曲好似天罗地网,你无法逃脱,无处可逃,它随时随地点击你的听觉,无论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它始终在你周围,不离不弃,你不得不停下脚步听一听、看一看,不知不觉唱一唱。一位中学生这样说道:“记忆中听到的都是流行歌曲,除了它几乎很少接触到其他类型歌曲,久而久之对流行歌曲产生了依恋与热爱。”这也是当今商品经济大环境的“可怕”之处。假如社会上铺天盖地放的全是传统歌曲或正规音乐,结果会一样吗?我想新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条件的。诱因要有滋生的土壤。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正处于青少年的我们,追逐潮流,崇尚歌星,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是我们色彩纷呈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有着高考压力的中学生来说,流行歌曲也许是他(她)们唯一能让自己选择和做主的事情了。一件事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中学生现状
在国家计划生育实施背景下诞生的当今中学生,几乎是统一的身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这一特点呈现出来的特殊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重视。
1.经济多元化下的中学生。(1)商品房爆发式增长,把所有单位家庭隔离开来,独门独户成了家长能力的象征之一,孩子成了笼中之鸟,左邻右舍在他们的概念中往往是陌生人,不是交往、交流、求助的对象,长期累积迫使他(她)们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常常顾影相怜,好似茫茫海上的一叶孤舟。(2)在经济多元化的时代,诱惑他(她)们的东西多、广、杂,搅乱他(她)们原本还不稳定、还在发展的思维与理念。分散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所以烦恼、抑制、焦虑、恐怖、厌烦随之而来。流行歌曲也许是这一时期中学生最安全,相对健康的选择,他(她)需要排压、倾诉、交流、宣泄学习和生活带给他(她)们的种种压力。
2.中学生心理。(1)长期人为的封闭,性格孤僻,不习惯交流,或害怕交流,但不害怕与流行歌曲的交流。流行歌曲也许是他(她)们最好的交流、倾诉对象之一。(2)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从小就没有人与他(她)们争夺玩具、抢夺喜欢的食物,唯我独尊。面临挫折时,他(她)们变得紧张、失望、沮丧、忧郁、苦闷等。这时候也许流行歌曲能帮助他(她)们缓解情绪。也许他(她)们只能选择流行歌曲了。物质是有了,但精神上他(她)有时显得很无助。(3)在一定环境下,有些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如果不能及时寻找能够让自己解脱的事和物,如“流行歌曲”来发泄,任其发展,那么后果是教师不愿看到的。总之,对当今中学生的保护、引导,应当引起社会教育界的关注,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流行歌曲与中学生的关系
1.流行歌曲能在校园里漫延、发展、深入,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审美价值,不可否认,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中学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自身符合的条件外,重要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流行歌曲滋生的土壤。能给学生带来快乐,消除心理压力,缓解身心疲惫,有时会给他们带来这一年龄特有的激情与冲动,有时会因为一首流行歌曲,使他(她)共同参与,虽然是短暂的,笔者也愿意看到这种情景,属他(她)们不多的情景,也是他(她)们共同特殊的审美观点。
2.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探究式地了解流行歌曲与传统歌曲之间的歌曲元素关系,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流行歌曲的创作元素及民族丰富的音乐元素,让学生知道流行歌曲元素取之哪里,用在哪里,了解我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对流行歌曲有进一步的了解,拓宽他(她)们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作能力。
3.流行歌曲在校园,老师不能视而不见。近十年科技进步,经济多元化,文化流派众多,社会迅速发展,中学生跟随时代潮流的脚步之快,教育理念的更新,制度的改革,各学科及高考制度的变化,都是为适应社会进步要求所做的反应。音乐鉴赏课本,十几年来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它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缺少时代的审美价值,缺少中学生拓展探究与创新创作的思维能力。当音乐鉴赏播放传统歌曲时,学生表情奇怪,似乎听到的是陌生的、遥远的,与他(她)们没有关系的歌曲,这种现象应该不是个别也不是偶然的,音乐鉴赏课本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学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2.
[2]谈中国流行歌曲的音乐特点.绍兴文学学院学报,第25卷(3).
[3]当代中学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2).